人民报
 

直言敢谏 无私为民(图)




晏子将自己府内的粮食分给灾民,又提供自家的工具任他们使用,尽最大的能力帮助灾民。

【人民报消息】晏子名婴,战国时齐国宰相,据《晏子叙录》载:「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晏子春秋》记载近百条晏子屡谏齐君、启人心智的故事。以下为其中的两个故事。

明察善恶

晏子看到国君爱好奢华,就常以自身节俭去规劝,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晏子秉公无私,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还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闹市附近的低矮旧房。

齐景公于亲政之初能虚心纳谏,认真听取晏子等贤臣建议,于是使齐国在短短的几年间便由乱入治。然而后来,景公却贪图享乐,大造宫室,增加赋税,严于讼狱。

面对景公如此所为,晏子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一劝再劝,从各种角度不断地提出减免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的谏议,晏子说:「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指出君王要善体民情,使人民能安居乐业,并非以讼狱的繁重严苛来维护社会安定,而是以仁德之政,使民知礼守法,自然可以免除诉讼,使社会安定祥和。

景公要伐鲁国,晏子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

景公问晏子,自己有没有可能像先祖桓公那样称霸诸侯?晏子立即回答:「先君桓公之所以建树丰功伟业,是因为他爱恤百姓,廉洁奉公,不为满足欲望而多征赋税,不为修建宫室而乱役百姓;选贤任能,国风清正,以德服人。如今君王亲小人,远贤良,百姓困苦,又怎能向往桓公的霸业?」景公听后,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

又有一次,景公问晏子:「为政何患?」晏子回答:「患于善恶之不分。」景公问道:「那如何能明察善恶呢?」晏子说:「审慎地选择左右的亲信。如果左右身边皆正直善良之人,则朝廷百官便各得其所宜,善恶自能分辨清楚了。」

晏子还说:「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晏子劝谏景公要重贤臣,远小人,那么不善就不能入了,阿谀谄媚之人也就没有市场了;如果身边聚集许多不善,那么善言就难入,就像被蒙蔽了眼睛、耳朵,看不到真实的一面,会让自己陷入绝境,也会因此而坏了整个大局。

景公不恤灾民 晏子劝

一次,大雨连绵下了有十七天之久,房屋倒塌,缺粮少米,天气寒冷,使很多人忍饥受寒,无处栖身,处境十分艰难。然而,景公得知灾情后,竟未去救助百姓,仍然每日吃喝丰盛,还日以继夜地饮酒取乐。

晏子见百姓受到灾难,心急如焚,再三呈请景公发放积粟救济百姓,景公仍是不肯答应。晏子就将自己府内的粮食分给灾民,又提供自家的工具任他们使用,尽最大的能力帮助灾民。

安排妥当后,晏子没有叫车夫赶车,而是自己步行去见景公,晏子说:「雨已经下了十七天了,房屋倒塌的,每乡都有数十幢;没有饭吃的,每里都有好几家。老弱妇孺们在此天寒地冻之时,却得不到粗布的衣服挡寒,肚子饿了也找不到粗劣的食物充饥,如今又逢墙倒屋塌,无家可归,真是四顾茫茫,欲哭无泪。然而,国君不但不体恤同情,还日夜饮酒,马喂的是内府的粮食,狗喂的是牛羊的肉,三宫的妻妾更是锦衣玉食。两者相较一下,对马、狗、妻、妾的待遇不是太优厚了吗?对平民百姓不是也太刻薄了吗?试问,在乡里之间,处处是饥寒交迫、穷困无告的灾民,君王还有什么心情去饮酒作乐呢?晏婴持策书事,随百官供职于朝廷,辅佐君王安邦利民,结果,竟使人民饥饿穷困,求告无门,君王又沉湎酒乐,不体恤灾民,晏婴的罪过实在是太大了!」

晏子向景公请辞,要回乡归田。景公听了晏子这番肺腑之言,内心很惭愧,见晏子离去了,马上跟着跑出来,希望能挽留他。可是,雨天路滑,泥泞难行,景公怎么跑都赶不上晏子,又立即唤侍从赶上马车,追到晏子家中。

景公看到晏子府内的粟米都被灾民拿了去,荷担的工具还横七竖八地放在路上,晏子又出去了。景公又追到十字路口,才赶上晏子,忙对晏子说:「寡人有过,先生背离而去,不加援助,寡人虽然不足以有所作为,然而先生能不以天下的苍生为念吗?还望先生能留在寡人身边,寡人愿将内府所藏的粟米财货送给灾民,数量多寡全听先生吩咐。」景公请晏子返朝复职。

晏子回到朝廷后,立即派遣官员去巡视灾民并发给粮食和救济金。景公也督促大臣赈灾,同时自己也每日撤酒减膳,又下令马不得饲米粟,狗不能吃肉粥,削减左右嬖幸(被宠爱的人)的赏赐。大雨停了,君臣百姓齐心度过了危难。△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7/5/14/65541.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