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讯】

【大纪元按】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仪式11日在茅盾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市举行。《抉择》、《尘埃落定》、《长恨歌》、《茶人三部曲(1、2)》4部获奖长篇小说的作者——张平、阿来、王安忆、王旭烽冒雨登台领奖。似是知情者以“冷目”笔名在香港媒体发表文章,披露了“茅盾奖”鲜为人知的一面,兹全文转载如下:

不知是不是为了“对着干”,正当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诺贝尔奖与华人结缘之际,大陆传媒闹哄哄地报道中国作协评选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甚至“获奖名单”亦被率先公布出来,据称是“口风不紧”的工作人员所泄漏的。一时间舆论大哗,“不公”、“不平”之声四起, 中国作协再三出面澄清,谓获奖名单公布时间定在十一月初,在这之前,所有获奖的“名单”、“人选”之类都是小道消息,中国作协不予承认云云,谁知话音未落,又传来获奖者“尘埃落定”。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将自己二十五万元稿费捐献出来的,旨在鼓励长篇小说创作,于一九八一年十月正式设立,四年一评成为大陆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不过近年来,对茅盾奖的批评愈来愈大,不仅遭到非该奖得主的批评,而且一些得奖者也有微词,如今茅盾文学奖的权威地位已黯然失色。

据行内人士透露,造成茅盾奖每况愈下,主要有三大问题:

一、年评委“力不从心”,大多评委都存在年龄老化的现象,一些评委早已疏离文学工作;

二、部份评委不是民主选举而是由中国作协指定;

三、初选和最后评选两个环节脱钩,有人将初选戏称为“陪太子读书”,这是因为初选和最后评选分别由“审读小组”和“评委会”两套班子进行的,而两套班子的“口味”不同,结果就有天壤之别。例如上一届的得奖作品《骚动之秋》,初选时并没有引起关注,最后评奖时却获了奖。

这一届的茅盾奖权威性亦受到质疑,最为人诟病的是评委会成员全是北京人士,而且年龄偏大,这种“排他性”引起文坛有识之士强烈不满。前不久传媒以《茅盾文学奖真的矛盾重重》为题,披露不少内幕,说是审读小组去年选出的二十五部作品,迟迟没有公布;而二十五部候选作品中,又神秘地增加了几部新作……。结果“地下状态”、“黑箱作业”、“来路不明”、“名不正言不顺”的非议充满了整个文坛。

有人以《文坛杂俎》为题,讽刺北京的文学评论界丑陋的一面。据称潮流兴“三红评论家”,即先在酒席宴上达成协议,喝个红脸,再开研讨会,写文章把作品捧红,最后“按劳分配”拿红包。至于长篇小说创作,目前大陆年产一千部左右,研究现代文学的专家指出,这些作品多属“注水”作品——犹如要把一碗粥变成一锅粥,又不许加水,就要“注水”才成。

针对茅盾文学奖矛盾重重,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方向:应逐步确定“坚持艺术原则立场”的科学评审标准,关注多元化小说的先锋精神,评委有必要民主化、制度化等等。

作协会不会采纳这些改革建议,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大陆文学评审至今连艺术原则立场都没有确立,又容不下前卫作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协及其一些文人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审说三道四,不是可笑复可悲吗?
(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