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軍事力量,按人數的比例來看,大概只有中國大陸的十分之一。但在海、空軍的武器設備方面,兩岸之間維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中共新型的蘇愷二十七有五、六十架左右;而臺灣空軍的二代兵力,F十六約有一百五十架,幻象兩千約有六十架,自制戰機則有一百三十架。雖然戰機性能是中共佔優勢,但因爲臺灣主要是以防守爲主,又相隔著狹窄的臺灣海峽,中共的數量與性能優勢很難充分發揮。
臺灣的老百姓對於中共的文攻武嚇或大練兵之類軍事演習,必然會感到厭惡或恐懼,但邊際效用遞減,久了大家也就麻痹了,對於臺灣民心所造成的衝擊影響會越來越小。臺海一旦發生戰爭,對於中國大陸南方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會造成很大的破壞。基本上中國大陸北方較政治化,對於主權與領土問題的立場較強硬;而南方則較經濟化,傾向於和平解決臺海問題,以免破壞現有的經濟成果。
由於時代與觀念的轉變,加上高科技武器所需的專業人才,對於軍人的素質與訓練格外重視,因此兩岸的軍人有走向職業化的趨勢,志願役的比例逐漸提高。而兩岸的軍事交流,比方說軍艦互訪港口、學術研究等等,主要障礙還是雙方互信建立的問題,目前來說還是很困難,在政治問題徹底解決之前不太可能進行。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開放,中共目前對於人民的控制力量不如以往,好比法輪功事件,中共的鎮壓似乎無法收到確實的效果。在中共強調「軍隊專業化」的同時,「黨指揮槍」的控制程度也會隨之降低。中共刻意地渲染民族主義,雖然有時可以收到效果,例如在誤炸大使館事件,中共藉由民族主義情緒的醞釀,給予美方強大的壓力;但民族主義好比一把「雙面刃」,若是控制失當,很有可能會反傷自己。
目前中共還是用主權問題、領土不容分割的角度來思考兩岸問題,如此一來,兩岸僵局很難解套,最終只有走向軍事解決一途。除非中共當局能夠「換個腦筋」,莫將臺灣追求民主化的過程解釋爲追求臺獨,透過加強經濟、文化、學術等方面的交流,來促進兩岸的了解,方能化解分隔五十餘年的心防與不信任感。至於臺灣將走向統一或獨立,在彼此更加了解之後,或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主講人歐錫富教授爲「國家政策研究院」研究員)(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