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26岁”腐败现象说明整个社会问题已浮出水面
 
2000年12月3日发表
 
【人民报3日讯】当人们对“59岁”、“39岁”所指代的腐败现象不再陌生时,近来,被称为“26岁”的腐败现象又浮出水面,虽然腐败与年龄无关。

据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的信息表明,近3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查处不满30岁的犯罪嫌疑人19人,占贪污贿赂、挪用公款案件总数的17.6%。这些作案人的平均年龄只有25.6岁,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作案的最低数额4.2万元,最高数额达7100万元。同样,天津市人民检察院今年查处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30岁左右的有54人,占25.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

职务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犯罪数额不断加大,使“26岁”乃至“30岁”,成为继“59岁”、“39岁”现象之后,又一种令人担忧的腐败现象。

比之于临退休前大捞一把的“59岁”现象,和处于仕途门坎边上急于“上台阶”的“39岁”现象,“26岁”一族或许没有如此复杂的心态,但在捞钱的胆量、数额、手段等方面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其犯罪的危害程度丝毫不亚于“59岁”、“39岁”的“前辈”。

据查办案件的检察机关人员分析,年轻人职务犯罪呈现出以下特点:掌管钱物的财会、业务人员居多,约占80%左右,他们利用管钱管物的便利条件,大肆侵吞国家财产;胆大妄为,不计后果,贪污、挪用公款数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犯罪手段智能化,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能熟练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贪污、挪用公款一旦得逞,或用来注册公司、炒股,或用于吃喝玩乐,挥霍贻尽。

追踪这些年轻人走上职务犯罪道路的轨迹,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不少堪称业务骨干、技术能人,但一味追求高档次生活,贪图享受,慕虚荣、好面子是他们的共性。

某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25岁的业务员邓某,参加工作不久,看到别人穿名牌、花钱如流水,他觉得自己工作辛苦却待遇很低。于是不惜铤而走险,从1995年12月至1999年6月,邓某以截留保险费不入账等手段,先后贪污公款450余万元,全部用于吃喝玩乐挥霍中。他上下班包出租车接送,后嫌桑塔纳车不气派,“潇洒”出手给司机15万元,换了一辆红旗车。

此外,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也导致一些青年人陷入犯罪泥潭,一旦醒悟,悔之晚矣。

23岁的某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出纳员毕某的堂兄谎称家人住院找他借公款,毕某觉得拿点钱不算什么,抓紧还上就行。后堂兄多次找其借款,他就一次次从单位拿钱出来。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先后挪用公款近200万元,再也没还上。他并不知道,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即构成犯罪。

除了主观因素,年轻人职务犯罪的增多,再次给单位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敲响了警钟。从这个意义上有关人士指出,无论“59岁”、“39岁”,还是“26岁”,由于一些单位领导玩忽职守、企业规章形同虚设、监督机制疲软不力等原因,往往作案次数多、贪污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却长时间无人查觉,最终给国家和集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记者从不久前召开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国正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力度,从改革体制、机制、制度入手,建立多条防线,其实这些都是治表不治本,要想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加强对青年人的道德观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编者按:现在打开电视、报纸和网站,看到的都是暴力、色情和贪污腐败的新闻。诸多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如何从体制上、法律上着手来遏制社会乱象。建议关心国家命运的读者朋友们读一读李洪志先生这段话, 您也许会感到这是一剂对症下药的好“药方”。(http://renminbao.com)

材料来源:12月3日《中国青年报》

相关网页:
梁新:推荐李洪志先生的答学员问(1)


 
分享:
 
人气:16,02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