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訊】中共老人幫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殘酷鎮壓了北起內蒙、南至廣東的民運,諸如「偏執」、「不理性」和「嗜血」等字眼都不足以解釋北京最高層當時內心的震怒。鄧小平在事後六月九日召見戒嚴部隊幹部時曾說,「這是必要的」,而此話意所何指?

●擔心的是自己權力 懼怕的是自己人民

驅使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痛下殺手的原因,可能在於一種要命的覺悟,即「我們已經看到了敵人,那就是我們自己」。他們自知其權力已岌岌可危,套句他們自己的話,這些老革命家曾是反對國民黨政府的「一小撮陰謀分子」,但最終仍能扭轉不利處境而得逞,這正足以解釋他們對沸沸揚揚的民運採取如此反應的原因。老人們所擔心的是自己的權力,所懼怕的是自己的人民;而他們在受到時任總理的李鵬等人煽動同時,還必須克服最高領導班子內部的反鎮壓勢力,也就是五名政治局常委中的三人。隨著他們內心深層的憂慮更趨嚴重,終於註定了民運以悲劇收場的命運。

老人們在文革時期的狂暴中學會了懼怕動亂;但他們所謂的安定,卻是一種由他們自己和共產黨主控大局而無任何挑戰的狀態。只要這種狀態受到威脅,那麼他們就會以一貫有效的手段對付,那就是武力。他們在聽說有數百萬羣衆公開反對他們的時候,必然感到驚惶;而直到如今,中共政權也就是在這種對其人民相同的恐懼心理下,將北京天安門廣場視如一個隨時可能引爆從而在全國產生連動效應的雷區。共產黨已經無法以非暴力手段來對待它所視爲威脅的組織,而法輪功信徒們正是個中的例子。

回溯八九年當時,民運人士和外國記者都對這些黨內元老作了誤判。當元老們在電視露面並需要護士攙扶才能坐下時,大家的反應是嘲笑以對,殊不知這些老人其實十分清醒,這由近日公佈的「天安門密件」即明白可見。老人們知道,廣場上的年輕人正快速得到全國人民的同情。

他們在人民日報刊登四二六社論之後,又看過北京軍區四月二十九日的「動態清樣」。社論內容幾乎是逐字重複老鄧前一天召集領導班子開會的談話。李鵬在會中警告老鄧,「矛頭現在正對著你和老一輩革命家來了」。老鄧立即作出總結:「這是個有計畫的陰謀,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反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此後這成了老鄧的標準說法,並在六月九日召見戒嚴部隊時定下了調子。

●軟處理主張被否決 對付挑戰惟有武力

老人們所接獲的許多報告中指出,人民的不滿有其理由。動態清樣引述兩百名解放軍指戰員的話說,二十七軍戰士在學習四二六社論時曾建議,要平息「動亂」就必須處理幹部腐敗問題。河北省另一個軍隊的學習組建議,「增加教育經費」,而內蒙的學習組則建議,「對學生只能用教育和引導的方法」。

這些「軟處理」的主張與當時政治局常委趙紫陽、胡啓立和喬石三人的立場一致。喬石四月二十八日曾說,學生們的「動機主要還是理想主義和關心國家」;當時的副總理田紀雲則觀察指出,「最近流傳許多和『太子黨』、『祕書黨』和『駙馬爺』有關的說法,讓人民反感。黨已經墮落到嚴重程度,如果我們不能在黨內整頓,那就不能擺脫腐敗現象,動亂也會不停地發生」。

如今唯一健在的元老薄一波出席了八九年五月八日的領導會議,會中李鵬談論了自由派學者方勵之夫婦所策動的「陰謀」,而薄一波可能附和了這種論調。但他堅稱,北京居民支持學生;他並提醒與會領導人,共產黨以往是因爲「造福人民」才能得到廣大的支持,如今卻因貪污而敗壞了形象。他說,處理腐敗問題才是「從根本消除動亂」的唯一辦法。

但薄一波孤掌難鳴,不久也軟化了立場。另一方面,國家主席楊尚昆在會中透露,廣場學生流傳著一份升官圖,其中列出幹部子弟佔據部級或更高職位的名單,證實了田紀雲的警告。楊尚昆說,這份升官圖「對黨和政府的威望傷害很大」,鄧小平對此也火冒三丈。另一名元老姚依林則稱:「我們是執政黨,我們有權接受好的選擇…如果有必要動武,就該這麼作。」另一名時任國家副主席的元老王震也隨即幫腔,宣稱解放軍若不維持秩序,那麼又有何用。他說:「這些人自討苦吃,對他們不必手軟,這些小鬼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老鄧下達動武指示 目睹共軍開槍掃射

老鄧在六月二日預言大難臨頭,包括內戰、軍隊各立山頭、血流成河和幾億難民外逃在內。他對楊尚昆下達動武指示時說,軍隊必須用在一切需要的地方,但天安門廣場例外,然而此話不可從表面來理解。正如當年希特勒從未明白指示屠殺猶太人,同時中共目前也未下令虐待法輪功門徒一般,領導人物的上意需由下級揣摩。

此時所謂「我們已看到了敵人,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意已不難理解。讓這些老人幫想法一致的原因,在數十年的苦難經驗,包括革命、抗戰、解放戰爭和毛澤東整肅各時期親朋天人永隔的遭遇在內。這使老人們成了劫後餘生,內心的欣喜、釋然、勝利感和罪惡感複雜交織。他們將自己打下的江山視爲應得的戰利品,不容他人鳩佔;而當革命隊伍內部出現反對現象時,這種焦躁不安的情緒就更加嚴重。

因此吾人必須將天安門悲劇視爲中共領導人對人民進行的權力鬥爭,而非危及國家安全的事件。當時的學運是以非暴力方式進行,但從元老們驚恐的角度來看,動亂既已擴散,那麼就別無選擇。筆者六四當天早上十時二十分,曾眼見共軍對著北京飯店前的人羣開槍掃射,即連救助傷者的醫生、護士都無法倖免,而至今這些死者的埋屍地點還不爲外界所知。畢竟鄧小平六月二日曾警告:「如果他們不離開廣場,就要爲後果負責。」王震在這個會議中提及他早年「槍林彈雨」的遭遇時,可能回想到一九二七年的往事,當時他新婚甫二週的妻子遭國民黨處決。王震在會中所說的一句話也許可用作天安門死難人士的墓誌銘:「誰要想推翻共產黨,誰就該死後曝屍。」

(亞洲週刊特別報導 中央日報張佑之譯,作者梅兆贊Jonathan Mirsky爲前泰晤士報資深記者,八九年因採訪天安門事件而獲頒英國年度最佳新聞從業人員獎)

摘自大紀元(http://renmin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