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乌鲁木齐巨大爆炸声终于消失在「无声」的夜空中
 
2001年12月23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乌鲁木齐的爆炸声终于消失在秋天的夜空中,那团蘑菇云也像一张模糊褪色的底片从我的视网膜上淡出。但是,我的心仍在余震中颤抖。

70多个鲜活的生命,那些如花蕾般正待绽放的孩子,那些急匆匆想赶回家的母亲、父亲、妻子和丈夫,那些正要去与恋人相聚的赴约的男孩女孩,一瞬间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他们只不过是一组数字,从正在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表中轻轻一笔便勾掉了。在这张庞大的人口统计表上,这只是一个尾数。可是,对于这70多个家庭,对于与之相关或不相关的更多的家庭,这却是何等沉重的伤害!何等刻骨铭心的记忆!比爆炸声更加令人惊心的悲泣!比蘑菇云更加令人可怖的阴影!在我的耳边、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挥之不去、挥之不去啊!

我相信这是一次意外。我还知道,任何国家都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核电站的泄漏;核潜艇的失事;航天飞机的爆炸;协和飞机的坠毁……

然而,我还是要问:为什么、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满载危险品的军车一定要在人流车流的高峰期从城区通过?这样的意外是不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

尤其令我悲哀、令我愤怒的是,面对70多个鲜活生命永远消失的事件,被称为“社会雷达”、“公众眼睛”、“良知代表”的我们的新闻媒体到底干了什么、又是怎样干的!报纸或可耻地保持沉默,或圆滑地闪烁其辞;电视台,特别是最具影响的中央电视台依旧一片歌舞升平,某日新闻报道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乌鲁木齐市沉浸在一片温馨祥和的气氛中……”!

70多个鲜活的生命,国人情感和心灵的巨大伤痛,就这样淹没在五光十色、平庸至极的节目中。某天的新闻联播,领导人的活动报道竟长达30分钟!而这时,70多个不幸的家庭和亿万公众正沉浸在难以负载的痛苦中!想到这里,写到这里,我已经禁不住热泪纵横……这是中国新闻史上令所有传媒和受众蒙羞的一页!

我国政府多次庄严申明:我们讲人权,首先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说明,政府十分关注民生,把它作为治国的终极目的。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可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对发生在乌鲁木齐的数百人伤亡事件却如此冷漠、如此平静,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或许有人会老调重谈:“这件事发生在一个敏感的地点,涉及到敏感的对象,为了稳定,所以……”

稳定、稳定!有多少丑行假汝名而行!

获知权是人权的重要范畴,也是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年来,我国公民的获知权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总有一些同志对人民的政治觉悟、政治素质和政治智慧判断过低,置人民丰富的内心情感于不顾,死了这么多人,却在新闻报道上低调地处理。一些重要的新闻要素被淡化了、省略了,一些重要的事实被掩盖了。

殊不知,传播学告诉我们:当真相的传播通道被堵塞,事实、猜想、推测、捏造被会组成流言溢出并弥漫开去。因此,欲让人民理智地“行”,必先让人民清楚地“知”。乌鲁木齐爆炸发生后,从网上公众的反应来看,他们心急如焚,急于知晓事件详情,急于知晓自己在乌鲁木齐的亲人、朋友是否安然无恙。可是,至今没有公布罹难者名单。于情于理说得过去吗?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重要媒体正在发生著一些令人□虑的变化。“焦点访谈”不是在关注真正的焦点,而是按照某种“精神”制造著“伪焦点”。“新闻联播”几乎快变成领导人的专门节目,而在偶尔没有领导人的报道中,又充斥著令人讨厌的说教和枯燥无味的宣传。

一些因涉及人的生命而震惊全国、世人关注的突发事件或灾难,被“守门人”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地处理。普通人的尊严和生存价值被严重漠视。这些个媒体,被人民养著,花著纳税人的钱,却轻视民生疾苦,极尽粉饰太平之能事,试问:传媒的良心何在?

我没有去过乌鲁木齐,那儿也没有我的亲朋好友。在我的印象里,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但是,我还是受到了伤害:我感到了我等小民卑微有如草芥。我要感谢因特网,感谢新浪网、中新网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媒体的编辑与记者,在最近发生的一连串重大事件中,你们忠实地履行了“公众眼睛”的职责。你们的职业表现、道德勇气令我敬佩,你们让我们获知,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看到希望,让我们看到小民生命的份量和价值。请相信,你们的努力和表现必将载入中国传播史。

我还要感谢朱总理。我从屏幕上看到您动情的面容,听到您沉重的声音,我知道您和我一样十分难过。您的言行给了我抚慰,也给所有官员发出了提醒:人民是不可以被轻视的,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轻视的。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封建官吏郑燮(板桥)的诗,愿媒体和官员以为勉励。

——转自《中金网》

 
分享:
 
人气:12,89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