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现代西方文明对道的回归(一)
 
化外
 
2001年2月26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大话道家道教

中国的古代哲学诸子百家,数道家最为神秘、受的歪曲误解最多。道学起源莫衷一是,虽推黄老为祖,实际上“黄”是拉大旗作虎皮,“老”是有名无实。张角创太平道、张道陵开创五斗米教,都在汉末乱世,是道家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有组织、有规章制度的宗教。但张角的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遂绝迹;五斗米教有两大特点,一是政教合一,一是嗣姓单传。在四川搞政教合一的张鲁被曹操收降,后世张天师隐居山西龙虎山,断了济世的念头,潜心修道。从此修道便成了个人行为,注重自我修炼,诀窍、经藏多为师徒单传,不象佛教广发佛经,大讲普度众生,因此也带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兼之公认出自黄老祖师的经典只有一本《阴符经》、一本《道德经》,所以后世道士有充分的创作余地,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似是而非之见,皆成经藏,北宋编辑《道藏》,凡4359卷,至金代补编《大金玄都宝藏》,扩至6455卷之浩瀚,周易、巫术、五行、佛学、儒学,鱼龙混杂,繁琐无限。也许是因为秘传的传统,道教经藏多用词晦涩,反虚为实,“开炉设鼎,取铅投汞”等等,如何开火、取投之手法、连鼎炉的尺寸都说得详尽,比真的还象,却又似是而非,倘私偷自得,无明师点破,则难免误入歧途,自食偷师之果。实际情况果期不然,修炼秘籍逐渐传世,后世蠢材急功近利,臆想胡推,于是出了很多练外丹、外阴阳采补的邪门外道。入世之所谓修道者,多为招魂画符、卖长生不老丹、治阳痿早泄之类的游方术士,害己骗人,给道教蒙上一股阴邪之气。长春子邱处机身为全真七子之一,长春教派之首,在宋元交战胜败未决之时,率十八弟子倾巢出关投金,被成吉思汗赐玺书称为“神仙”,虽有劝其不可杀戮之说,却是空口杜撰,亦为后世所不屑,对牛鼻子道士的名声有害无益。二千年道教历史,八仙过海之类的神话传说颇多,但从留世文字看,融会贯通道释儒三家哲理、又精通修炼之法、玄机直讲、言行一致远离功名者,当推宋末邋遢道人、龙虎山张天师传人张三丰张君实(明史作“宝”)。史载张三丰行踪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元朝、明朝诸皇帝多番昭请,从来连影子都抓不着,“终莫测其存否也。”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演义武当派,说张三丰开山立派,却是当不得真的。

总体说来,道教传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纰讹多于精髓,误世甚于度人。

开篇说黄老之学“黄”是拉大旗作虎皮,“老”是有名无实,此言何来?轩辕公孙本是“有熊国”弹丸之地原始部落酋长,被后世穿凿附会,吹成中华民族开化之先帝,名气自然大得吓人,但有关记载全是胡吹大气的神话,传世的《黄帝阴符经》、现代在长沙老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虽然挂黄帝的名头,但除了这两个字以外,并没有佐证能驳斥别人对其知识产权的质疑。

老子(李耳、李伯阳,河南鹿邑生人)一生从不收学生、办讲座、写论文,不象孔夫子那样一天到晚追名求利网罗门徒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象传说中的高人逸士四海云游,在周文王手下作个清汤寡水的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长),足不出户,却也声名远扬。据《史记》载,孔子与之有过一面之缘,谈及老本行得意之作--礼学,被李馆长不客气地教训了一顿,心服口服。后来要出关遁世,关令尹喜求请再三,说您这就要离开我们了,无论如何得请您给我留几个字,于是写下《道德经》五千言,骑青牛绝尘而去,莫知所终,据说后来成了太上老君,青牛却不学好,下世当牛魔王,跟着厉害婆娘和孙猴子作对,全不顾兄弟义气,那是后话。老子之说,以柔弱静虚、无知无为为本,而后世道士,至少从入世的部分人来看,多沉溺于易理杂学、阵符邪术,自修之人也只知修炼内丹、延年益寿,全然忘了入世积铅的紧要。


道:不可知的终极真理
《道德经》的来历比较清楚可信,言简意深,玄机不可尽知,是道家的根本。但是只因“无为”二字,多被急性子的人视为消极。如果在科技进步、讲进取讲奋斗的今天有人呼吁按道家原则治国立身,不免要被爱国贼们的唾沫淹死。而后世研究道家的人们,总不忍道家的精髓被唾弃,于是千方百计从“无知”“无为”“不争”“不取”的后面翻出各种积极的诠释,努力把话给园过来。好在《道德经》是写给关令的,其中自然有些关于治国用兵的说法,但也只是例子,归根到底是为了说明以静以柔以弱为下的道理,所以这话园起来总也不如人意,消极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

其实,如果不看道家修炼之术的话,道家哲学按现代的划分属于自然哲学,注重对自然终极真理的分析和揭示,而不讲功用,不作善恶好坏之评判,不象儒家作为社会哲学,以功用为本,有所贬有所立,处处指手画脚。老子逍遥不取,孔子诲人不倦,都是言行一致;道士隐世自修,儒士求学做官,也是必然。

首先,道是不可知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其上不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最后一句现代有人解为星球形成过程或者大爆炸前的宇宙,窃栗扯其蛋而不知其远也。)

总而言之,云山雾罩,说不清道不明。从对孔老师的训斥和对“礼”的鄙夷看,李馆长不是个讲谦虚的假道学,既然他说“吾不知”,综观全文,意思应该是“不可知”。但这个“不可知”显然是“不可尽知”,而不是“尽不可知”,可以通过天地万物的观察对其特性管中窥豹,推知一二。要不然他写《道德经》干什么?

那么“道”这个不可尽知的终极真理有些什么特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普适性的表象?超越道德、功利性和目的性,不仁不义,无德无礼,但平衡强弱长短,致简守一而生万物万象,柔弱静虚而恒长,低下无知而主万物。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矣。……夫惟不争,故无尤。”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彰,不自是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翻来覆去讲了半天,首先讲的是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好无恶、无情无义的客观规律。这点在熟悉现代科

 
分享:
 
人气:10,99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