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专题 › 文章: |
现代西方文明对道的回归(一)
中国的古代哲学诸子百家,数道家最为神秘、受的歪曲误解最多。道学起源莫衷一是,虽推黄老为祖,实际上“黄”是拉大旗作虎皮,“老”是有名无实。张角创太平道、张道陵开创五斗米教,都在汉末乱世,是道家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有组织、有规章制度的宗教。但张角的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遂绝迹;五斗米教有两大特点,一是政教合一,一是嗣姓单传。在四川搞政教合一的张鲁被曹操收降,后世张天师隐居山西龙虎山,断了济世的念头,潜心修道。从此修道便成了个人行为,注重自我修炼,诀窍、经藏多为师徒单传,不象佛教广发佛经,大讲普度众生,因此也带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兼之公认出自黄老祖师的经典只有一本《阴符经》、一本《道德经》,所以后世道士有充分的创作余地,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似是而非之见,皆成经藏,北宋编辑《道藏》,凡4359卷,至金代补编《大金玄都宝藏》,扩至6455卷之浩瀚,周易、巫术、五行、佛学、儒学,鱼龙混杂,繁琐无限。也许是因为秘传的传统,道教经藏多用词晦涩,反虚为实,“开炉设鼎,取铅投汞”等等,如何开火、取投之手法、连鼎炉的尺寸都说得详尽,比真的还象,却又似是而非,倘私偷自得,无明师点破,则难免误入歧途,自食偷师之果。实际情况果期不然,修炼秘籍逐渐传世,后世蠢材急功近利,臆想胡推,于是出了很多练外丹、外阴阳采补的邪门外道。入世之所谓修道者,多为招魂画符、卖长生不老丹、治阳痿早泄之类的游方术士,害己骗人,给道教蒙上一股阴邪之气。长春子邱处机身为全真七子之一,长春教派之首,在宋元交战胜败未决之时,率十八弟子倾巢出关投金,被成吉思汗赐玺书称为“神仙”,虽有劝其不可杀戮之说,却是空口杜撰,亦为后世所不屑,对牛鼻子道士的名声有害无益。二千年道教历史,八仙过海之类的神话传说颇多,但从留世文字看,融会贯通道释儒三家哲理、又精通修炼之法、玄机直讲、言行一致远离功名者,当推宋末邋遢道人、龙虎山张天师传人张三丰张君实(明史作“宝”)。史载张三丰行踪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元朝、明朝诸皇帝多番昭请,从来连影子都抓不着,“终莫测其存否也。”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演义武当派,说张三丰开山立派,却是当不得真的。 总体说来,道教传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纰讹多于精髓,误世甚于度人。 开篇说黄老之学“黄”是拉大旗作虎皮,“老”是有名无实,此言何来?轩辕公孙本是“有熊国”弹丸之地原始部落酋长,被后世穿凿附会,吹成中华民族开化之先帝,名气自然大得吓人,但有关记载全是胡吹大气的神话,传世的《黄帝阴符经》、现代在长沙老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虽然挂黄帝的名头,但除了这两个字以外,并没有佐证能驳斥别人对其知识产权的质疑。 老子(李耳、李伯阳,河南鹿邑生人)一生从不收学生、办讲座、写论文,不象孔夫子那样一天到晚追名求利网罗门徒追求物质享受,也不象传说中的高人逸士四海云游,在周文王手下作个清汤寡水的守藏史(国家图书馆长),足不出户,却也声名远扬。据《史记》载,孔子与之有过一面之缘,谈及老本行得意之作--礼学,被李馆长不客气地教训了一顿,心服口服。后来要出关遁世,关令尹喜求请再三,说您这就要离开我们了,无论如何得请您给我留几个字,于是写下《道德经》五千言,骑青牛绝尘而去,莫知所终,据说后来成了太上老君,青牛却不学好,下世当牛魔王,跟着厉害婆娘和孙猴子作对,全不顾兄弟义气,那是后话。老子之说,以柔弱静虚、无知无为为本,而后世道士,至少从入世的部分人来看,多沉溺于易理杂学、阵符邪术,自修之人也只知修炼内丹、延年益寿,全然忘了入世积铅的紧要。
其实,如果不看道家修炼之术的话,道家哲学按现代的划分属于自然哲学,注重对自然终极真理的分析和揭示,而不讲功用,不作善恶好坏之评判,不象儒家作为社会哲学,以功用为本,有所贬有所立,处处指手画脚。老子逍遥不取,孔子诲人不倦,都是言行一致;道士隐世自修,儒士求学做官,也是必然。 首先,道是不可知的。 总而言之,云山雾罩,说不清道不明。从对孔老师的训斥和对“礼”的鄙夷看,李馆长不是个讲谦虚的假道学,既然他说“吾不知”,综观全文,意思应该是“不可知”。但这个“不可知”显然是“不可尽知”,而不是“尽不可知”,可以通过天地万物的观察对其特性管中窥豹,推知一二。要不然他写《道德经》干什么? 那么“道”这个不可尽知的终极真理有些什么特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普适性的表象?超越道德、功利性和目的性,不仁不义,无德无礼,但平衡强弱长短,致简守一而生万物万象,柔弱静虚而恒长,低下无知而主万物。 翻来覆去讲了半天,首先讲的是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好无恶、无情无义的客观规律。这点在熟悉现代科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