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大唐 第五章: 演进篇(二) (多图)
 
——贞观之治 绝代非凡
 
2002年10月29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



公元626年,李渊传位给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李世民即皇帝位,称唐太宗,建元贞观,继他青年时代无数沙场大战后,于二十八岁开始他的治国生涯。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忧国忧民,一切全力以赴,事事以天下苍生为先。我们不妨在此深入地探讨一下在贞观年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

*辉煌武功 四海震服

唐太宗于贞观年间创下显赫功绩,使整国完全免受内忧外患。太宗天威直贯东南亚大片地域,亦因他罕世的辉煌武功,四方各地的族长、酋长、大汗、国王等共称太宗为「天可汗」——天下大帝。

大唐旗下猛将如云,例如: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他们多次与太宗出生入死,但能够使大唐威震四海的英雄还有两位天稀大将:一、李靖;二、李绩。

李靖

一、南平江淮辅公□之变

二、北破沙漠东突厥

三、西定吐谷浑 当李靖灭东突厥之消息传入了京城,太宗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兴奋,说道:「当年太上皇为了百姓,向突厥屈服称臣。那时朕痛心疾首,誓灭突厥于有生之年。如今只劳一军出征,便生擒其首领入京,尽洗当年大唐耻辱。」大臣高呼「万岁!」

李绩

一、平定东突厥

二、击降漠北薛延陀汗国

三、破高丽 贞观十一年,太宗告诉大臣们:「隋炀帝不识用人,屡修长城以御突厥。朕委任李绩镇守并洲,突厥怕他而逃,边境安然,又何必劳民修城?」

二人均曾统兵十余万,在整个唐朝中他们的统兵数仅次于唐玄宗时之郭子仪(十五万)。

*太宗班底与治国法则

「贞观之治」之所以能垂万世而不替,全因唐太宗及其班底才华出众,并竭尽所能,一心为国。为太宗效死力之绝世班底包括:

(一) 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有「房谋杜断」之称。房有奇谋妙策,而杜则果断立决。

(二) 国戚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二人不因身份尊贵自矜,竭忠尽智,难能可贵。

(三) 谏官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每次皆言之有理,令人拍案叫绝。

如此良相彷佛就是亮星一群照射著大唐,闪烁绚灿。

唐初有明君唐太宗加上众多杰出人才,可算成功了一大半。而另外构成贞观大治之原因其实是太宗所立之法则,筑成了良好的政治架构。

其统治处事方针包括:1. 为君之道,首在先存百姓;2.「法者,非朕一人之法」;3.去奢省费,割情屈己;4.发展生产,恢复经济;5.容人纳谏,不以自尊。

*官在得人 不在员多

太宗初登帝位,清楚官僚队伍过于庞大,人浮于事,深感「民少吏多」,弊处甚广,比较严重的是:1.耗费资源;2.职位重叠,互相推御责任;3.谋士过多,事情往往得不到结论。

于是,太宗彻底推行改革。结果全国县市减少了一半;州府减少了三分之一。房玄龄遵从太宗旨意,把朝廷文武官员减了四分之三,剩六百四十三人。如此大动作的改革竟没惹起任何动荡和不安,可见太宗推行时是极为审慎,确保不出偏差。

*太宗之「四善」

太宗对有「品位」之官员作出了四个要求,称「四善」:1.德义有闻;2.清慎明著;3.公平可称;4.恪勤匪懈。对个别部门更提出了带有针对性的要求,例如:

为考校之最——扬清激混,褒贬必当。

为判事之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

一共「二十七最」,为贞观之初立制,各人跟著太宗要求去做,尽心尽责。太宗更以八个大字「居官谄诈,贪混有状」来判定德行为「下下」之官僚。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道:「治理天下以民为本。欲使百姓安乐,唯有选拔合适之人出任刺吏、县令。」太宗立表同意,并断然要亲自挑选刺史。

*每朝必定要面对的问题——贪污

太宗防止官僚贪污的做法除了用刑罚之外,主要是要令众臣从心底里明白「贪」其实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向侍臣们举了一些例子:

贞观二年,太宗说道:「曾有秦惠公要伐蜀国,但不知路线,于是令人刻了五头石牛,然后在后尾各放一面金块。蜀人以为这是拉(排泄)金粪的牛,连忙把它们拖入川。秦军顺奢地上痕迹追踪,后来灭了蜀国。」

贞观十六年,太宗提示群臣,道:「鸟栖于树,犹恐树不高,故结巢在树之巅。鱼藏于水,犹恐水不深,故穴居在水之床。但两者皆被人捕捉到,原因只在贪食诱饵而已。汝等切勿以身试法!」

大臣俸禄既高,只要廉洁守法,必能长保富贵,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天象变化 意味深长

太宗深信,星变日异乃上天对人们的一些启示。地荒天灾即上天谴责,君主需检讨改过,否则国家灭亡。呈祥瑞事即上天嘉许,福佑降世,国祚绵长。现今大多数人视为迷信,但其实又未必那么绝对,上苍偶尔对人作出某些提示亦有所记载。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八月二十三日,南方上空被一颗长达六丈的彗星划破,历百余日方散。彗星在古代乃不祥之物,太宗问道:「朕有不德,政有亏失才会出现彗星,众卿家认为如何?」

虞世南答道:「从前,齐景公见彗星,大惧而立修德,十六天后彗星即没。皇上只要别因功高而傲矜,勿以太平渐久而骄逸,若能始终如一,不必忧心彗星一事。」

太宗深表赞同,道:「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国速亡矣。感谢上天对朕与大唐之警惕,朕承认是颇有自矜之心,是朕之过失!」

*立封储君 取舍仁德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而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共三子,他们是:

太子李承干(长子) 天资优秀,以聪敏闻名。曾多次居京监国,表现出色。

魏王李泰(次子) 几乎继承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所有优点,甚得父皇喜爱。

晋王李治(三子) 宽仁孝友,淑质惠和。

太子李承干虽有很多优点,但唐太宗最后还是废掉了他,原因有四:

(一) 宴游无度,嬖爱一个太常乐人(同性恋),弄至满城风雨。

(二) 喜好胡人风俗与战阵厮杀,习突厥语言,穿突厥衣装。舍华慕夷,并示意登基后要做突厥酋长的部下。

(三) 亲近小人,贤者避而远之,只因李承干无法接受忠言规谏。李承干曾被贤臣于志宁直言冲撞而派刺客去暗杀他。

(四) 因以上三点,唐太宗对李承干极度失望而意欲改立他人。李承干知情后竟发动政变,决定进攻太宗住所,迫父皇退位。当然这小规模的政变被太宗轻易地压了下来。李承干被贬为庶人。

太宗本想立李泰为太子,因为他在众儿子中跟自己最为相似。可惜,他的凶险之心实昭然若揭。李泰曾不只一次想倾害李承干,加上他得不到魏征、褚遂良等大臣支持,遂令太宗难以下诏策立。

其实,太宗亦考虑到如果让李泰当上皇帝,他必然会对李承干狠下毒手,而太宗不想再有流血事件发生。在这重要关头,大家都想起了三皇子李治。他既宽仁,亦受大臣欢迎,是个合适人选。当然,太宗希望江山可以交给一个才德兼备之人,但无奈此际只有从「才」与「德」之间作出取舍。太宗反复斟酌,并从多方面去分析,终于决定取仁德而立李治为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

*千古一朝 永恒光辉

贞观年间,太宗本著万事以民为先。百姓安居乐业,国家自然兴旺起来。社稷安稳,盗贼归正,太宗带头把仁义道德的观念重新摆放在社会的重要位置上,并紧记隋朝因施行暴政而速亡的教训。

其实,我们千万别以为这样的良好社会状态只会出现在古代,别忘记在唐之前亦有隋之惨淡时期,一切在乎于领导人之才能和品德。

风云人物 (五)

松赞干布 求婚动兵
文成公主 远嫁西藏

*笫一次求婚

正当唐朝繁荣发展之际,在西部的吐蕃王朝亦强大起来,与唐室军力并驾齐驱。在公元634年,吐蕃赞普(即「领袖」之意)松赞干布因极为仰慕唐朝文化,决意派遣使者到长安访问,两国邦交关系从此而起。

后来,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今次目的是求婚,带的全是丰盛厚礼。唐太宗不允,松赞干布即扬言要与唐开战。太宗不等吐蕃出兵,便先发制人,派兵出征,大获全胜。

*笫二次求婚

松赞干布败阵后,愈发佩服大唐。于公元640年,又遣使往长安,而今回所派遣的绝非普通使者,而是吐蕃大相禄东赞。禄东赞带著比上回更丰厚珍贵的礼品向唐太宗二度求婚,诚意可嘉。

这回,太宗终于承诺婚事,将皇族中聪颖美丽的文成公主许配给他。这次重大决定,深深地影响了藏族后世的文化和历史。

*公主入藏 告别长安

「文成公主成为吐蕃赞蒙(即「王后」之意)后,给当地藏人带来了高度文明的唐朝科技,包括五谷种植、酿酒技术、生产技术、医学著作、建筑工匠等,吐蕃人民载歌载舞欢腾雀跃。她带去的中原乐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松赞干布十分敬重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多次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

文成公主信奉佛教,当时唐朝佛教鼎盛,而西藏无佛。她带去了佛塔、佛经和佛像,并建大昭寺来供奉。她与松赞干布亲手在庙门栽插柳技,这就是「唐柳」的由来。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从此佛教在西藏盛行。

在吐蕃的四十年间,文成公主不断付出,为汉藏两族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文成公主于公元680年逝世,极受藏人爱载的她被称为阿姐甲莎(即「汉族阿姐」之意)。唐朝诗人陈陶《陇西行》诗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香港大纪元

 
分享:
 
人气:18,235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