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股价一路重跌*
去年六月中旬,反映中国总体股市表现的上海证券指数还高达两千二百多点,但是最近该指数跌破了一千四百点大关,短短半年时间内的跌幅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分析人士说,国有股的市场占有份额过大、而现在政府又要推行国有股减持,这是造成股市从高位一路重跌的主要原因。中国股市的总市值超过四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属于流通股,而国营企业所拥有的非流通股占据了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由于一般股民能购买的流通股数额有限,而买股炒股的欲望逐渐增强,导致中国股市供不应求、价位偏高。可是,中国政府本着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改造国有企业结构的精神,决定要释放出原本定价较低、数量庞大的非流通股。大量非流通股进入股市流通,势必对股市造成严重冲击。
香港野村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师浦永灏说:“原来的股价就偏高,偏高原因是过少的供给和过大的需求造成的,现在刚好相反,过大的供给,需求没有相对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在供给多了四、五倍的情况下,价格一定要有一个重新组合的过程。”
面临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冲击,股民纷纷抛售手中的股票,结果国有股减持才刚刚开始,股市就一落千涨,来不及抛售的许多股民被套牢,而国家筹集社保基金的努力也被搁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帆说:“这样造成了股民极度的恐慌,所以国有股还没有卖,中国股市就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这样的话,政府的税收也没有得到,至少会减少一两百亿下来。国有股只没有22亿就卖不下去了。这样造成一个多输的局面,谁也赢不了,因为造成崩盘了。”
*政府造成的损失不能让股民承担*
在1999年和2001年两次试行国有股减持办法都宣告失败后,证监会在去年十月被迫宣布暂停执行国有股的减持。十一月,证监会通过互联网公开向各界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一个月内就收到了四千多份建议。今年一月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两场座谈会,进一步讨论如何重新启动国有股的减持,并于上周末公布了有关国有股减持讨论的阶段性进展。证监会说,目前各方达成了四点共识,也就是建立多赢局面,促进市场长远健康发展,新上市公司股票要全部流通, 以及保护投资者权益。
但是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众多投资人的质疑和批评。一些人认为,这是典型的专家学者想出的不切实际的方案,是建立在一系列的虚幻假设之上,因此注定会失败。消息公布后第一天,上海和深圳股市都大跌百分之七。证监会随后紧急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并提出要特别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才减轻了市场的抛压,暂时稳住了股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帆说,当前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主要分歧是,在国有股减持造成股市必然下跌的情况下,究竟由谁来承担这个损失。他说,国有股的股份长久以来不能流通是政府的政策所为,因此现在政府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
杨帆:“问题在于,在历史上这个政策是由政府造成的,应该由政府来承担这个损失,不能让股民来承担这个损失。”
*国有股减持应缓慢进行*
杨帆以及其它一些学者建议政府拿出一半以上的国有股,无偿地配发给股民,使股民不至于蒙受巨大损失。不过,政府不太可能接受这种方案,因为政府需要通过出售国有股来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正是因为政府和股民在这个权益问题上的立场不同,才导致了国有股减持工作多次搁浅。
为了不让股民产生恐慌,中国证监会表示,准备用充份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进行国有股的减持。香港野村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师浦永灏也认为,中国应该参照英国的做法,循序渐进地降低国营企业拥有的非流通股:
浦永灏:“国有股减持应该采取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时间,比如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这样一个阶段。”
*拖延也不是办法*
但是,中科院研究员杨帆则认为,拖延国有股的减持工作会对中国股市造成一种长期的阴影,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杨帆:“从国有股减持的方案来看,不能是长期的方案。你不做的话可以拖一段时间,讨论清楚一点再做。但是只要一做,只能是一天解决,绝对不能拖。一拖的话,对股市总有阴影,因为量也很大。再有一个更重要的,你要定一个十年的方案,每年减持一部份,这样给大家造成一个熊市的预期。”
*股市波动对消费和经济影响巨大*
中国官方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证券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率近几年明显增加,因此证券资产的价格波动对消费能力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六千万个股民大多属于中产阶层。股市下跌将会降低到他们的消费水平,影响中国经济的内需。
杨帆:“这些人会买房子、买车。现在股市一跌下来,把他们给套住了。这么下去,会影响中国的汽车、住房的销售,包括旅游,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
此外,股市低迷不振也会影响到其它企业的上市和融资能力,降低中国的经济活力。2001年下半年股市下跌,就导致融资金额比上半年减少了百分之三十。
市场分析人士说,即使中国股市跟半年前相比下跌了百分之四十,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仍然居高不下,显示股市还有下跌的空间。与此同时,股民估计会在短期内采取观望态度,等待二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否会推出有关国有股减持的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