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公开信:致中国网警
 
陈奎德
 
2002年8月21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尊敬的各位工程师和软件专家:

你们,作为中国政府雇用的网络技术精英,在封锁世界各地传向中国的网络信息时,不知想过没有,后人将如何看你们现在的工作?

不妨直说吧,我的第一联想就是当年守护柏林墙的东德卫兵。当年他们的职责就是封锁人员交流,特别是防止东德公民出逃西方,倘有擅自出走者,格杀勿论。

柏林墙倒塌之后,其结果你们也知道了:除了元凶——下命令者外,当年滥杀越墙者的一些卫兵也受到了审判。当然,不难料想,他们的一致辩词是:我们只是执行上级指示开枪,作为士兵,我们别无选择。但是,这一辩词仍然是不充分的。显然,你不是机器,而是能思考能判断的人。对于明显的(杀害徒手平民的)罪恶,即使你不能抗拒(那邪恶的命令),你总可以开枪打不准吧?总还有其他抉择吧?…..关于这一点,在冷战之后德国的法庭上,控辩双方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辩论,最后的结论指出:杀死翻墙者的那些卫兵仍是有罪的。

你们今天在信息技术上发挥才干以封锁中国之行为,不知与柏林墙卫兵有什么根本差别?当年柏林筑墙,东德与苏联还有一套为自己辩护的说词,虽然强词夺理,不值一驳,但他们毕竟还敢于把这些理由摆上台面。今天的北京当局,虽然在一般人权问题上还用生存权优先等歪理抵挡一阵,在国家制度形态上也常以“中国特色”“亚洲价值”作挡箭牌;但是,唯有对新闻封锁,他们的理亏是如此明显(甚至最夸夸其谈的“后现代派”里的左翼也无言以对),以致他们从来就不敢公开承认,也拿不出任何理由为之辩护,只是偷偷地做,悄悄地防民之口,防民之耳。但在宪法条文上又要装模做样,写进“言论自由”,从而成为与现实反差最大、对比最强烈、天下最引人注目的“皇帝新衣”——违宪的范本。封锁信息是他们绝对无法自我辩护的。所以只能暗地里做,从来不敢形诸光天化日,更不敢辩解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垄断了媒体,不准任何民间的媒体出现,同时又严密封锁境外的多元新闻进入。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如果你共产党有理,对自己有信心,为何不敢开放新闻,让公众在竞争性的辩论中去判断呢?你怕什么呢?你费这么多钱和人力去绝对控制舆论,控制司法,控制整个国家机器,何苦来呢?毛最喜欢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恰恰在新闻自由这点上,他从来就不敢对称操作。北京出钱或为北京说话的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在世界各国充斥,而北京却像防传染一样严密封锁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在国内传布,甚至对于已经属于“一国”之内香港特区报刊电视,也视之若寇仇,全力封杀,必欲禁死而后快。不难看出,这种“信息恐惧症”已经渗入党的骨髓了。

各位技术尖子,当你在封锁网路、在过滤网页的内容、当你在进入中国的总的“交通要道”口上设置屏障,当你在设计需过滤的“关键字”时….,你实际上是在用黑布蒙住你兄弟姊妹的双眼,你是在用棉花塞住你父母双亲的耳朵,你是在用一面之词蒙昧你同胞的心灵,你是在用谎言愚弄你的至亲好友!如果在这种封锁信息的高尖技术上逞智逞能,自鸣得意,那么,无以名之,只能称为“明珠暗投”,为虎作伥。本来,这些才智和技能是有其应去的地方的。

况且,作为技术专家,各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被认为是有独立判断力的。封锁信息钳制言论作为最基本的人权侵犯你们也是懂得的。当年那些并无你们这样的教育背景的柏林墙卫兵,尚且难逃正义之审判。试想,如果凭借一种文明的知识,去从事一项反文明反知识的野蛮退化行动,那末,你们将来在法庭上,还有多少自我辩护的空间?显然,将比东德卫兵更窄更小更弱,更无地自容。

不要存侥幸心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事实上,国人心中都有一本帐:谁作了什么,没有做什么,抵制了什么,揭露了什么,形形色色的众生百态,在在都将进入历史纪录。每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书写自己的历史。无论何等细微,不管掩饰是多么巧妙,历史终将明察秋毫,记录在案。君不见当柏林墙倒塌之时,当两德的居民拥抱在一起,哭泣在一起时,那些黑暗角落的尘封档案也终见天日,有多少人在残酷的真相面前颤栗,多少人悔恨终身,遁地无门!

往事已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各位专家,你们仍然有时间,仍然来得及,你们将来的命运就捏在你们现在的手中。对于实在难于抵挡的逼人的环境,何妨在做事时“迟钝”一点,“粗心”一点,“愚笨”一点….?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没有人可能告发的。但谁个死心塌地殚精竭虑堵塞信息通道,谁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网开一面,….渴求信息的中国人,是能凭直觉感知的,各国的新闻媒体,也是会有默契的。网开一面,未来天地自然宽。而倘能若此,你也就拯救了自己的灵魂,直面了你的良知,获得了精神的坦然和宁静。同时,在中国走向真正开放社会的历史征程中,也将留下你们的足迹,在向你们的后人回溯这段精神史时,你也有资格坦然告诉他们,你没有缺席。

请诸位深夜扪心,叩问良知,三思再再。

 
分享:
 
人气:12,09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