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到底谁是人民?
 
利剑
 
2002年8月28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人民”这个词是许多人早在一进小学就学会了的,但这个词的具体涵意令笔者困惑了很久很久。在大陆,随处可见“某某人民政府”、“某某人民医院”、“人民邮电”、“人民电力”等等字样,但以笔者的经验,这些冠以“人民”称号的所在,对人民并不友好。不过困惑真正变成问题并常常萦绕于心,倒是因为“他人的故事”。1989年东欧“革命”,其中,匈牙利是先从国名变起的:由“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变成了“匈牙利共和国”。根据我的浅识,这类大事的发生,没有人民的拥护是不行的,人民何以不喜欢“人民”这个称呼?

看来有必要先搞清楚“人民”的含义。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辞源》对“人民”的解释是:1,人类;2,指平民,百姓。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汉语大辞典》与之基本相同:1,百姓,平民;2,泛指人类。但我对这些解释却很有疑问。以我做人民几十年的经历,我打算重新梳理一下“人民”的含义。首先,“人民”是一个群体,这似乎是没话说的;其次,这个群体对于社会的存在、发展、进步而言,发挥着最大、最主要的作用;第三,然而很不幸,这个群体又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总是在受“压迫、剥削”;因此第四,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第五,相同的社会处境和共同的利益诉求,使这个群体有着完全一致的信念,更确切地说,他们代表着人类最崇高的道义,代表着全体人类最根本的利益。中国素有“为富不仁”的观念,那么反过来说,“为贫就很仁”了。后世的类似“无产阶级”是全人类中最先进的群体的观念,应该就是脱胎于此的。

在这五个条件中,最有实质意义的是共同的利益诉求。其实,这一点在逻辑上就说不通。所谓的共同利益,所同的只是获取利益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利的手段,人们的联合,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而利益本身,由于它最终总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有一部50年代初拍的电影《六道门》,主人公是一位码头搬运工人,他与雇主之间有一段关于谁养活谁的辩论,他说(大意):“我们在烈日下一个汗珠摔八瓣,你们在房里摇蒲扇,养得白白胖胖,你说,到底是谁养活谁?”当前的社会存在同样的辩论,一面是数十亿的“核心”专机,另一面是人数不断增加的下岗工人;一面是为“二奶”所建的国家大剧院,另一面是乡村小学漏雨的危房;一面是住“红楼”开跑车的贪官污吏,另一面是为温饱操劳的平民百姓……

此类对比真是“举不胜举”,笔者的困惑也越不可解。这样两个日益对立的利益集团,到底谁是人民?其实,对立不单单表现在经济方面,当今社会中政治上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从邓、江、胡这种让局外人摸不着头脑的权力更换,到“六四”时天安门广场上的枪声,再到最近北京和各地到处可见的“法轮大法好”,让人不禁怀疑这“中华人民共和国”里的“人民”到底是谁?

现在“人民”这个词被某些人别有用心地虚无华了。“人民”这个概念被指称某个无限的存在,但都不涉及具体的事物──当我们说人民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是指称某一个具体的人,相反,常见的情形是单个的、具体的人,总是淹没在“人民”话语的黑洞当中。谁是人民呢?谁也说不清。

笔者看到一篇名为《跨国资本、中产阶级趣味与当下中国文学》(《新华文摘》2000年第七期)的文章,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问题的中心环节是信念,失去了信念,他们在这个时代看到的只能是这个时代的表面现象,他们只能和人民背道而驰。如此,他们如何能体验疼痛、体验苦难、体验绝望,如何能有切肤的痛楚,他们将失去感觉──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找不到人民──这个最伟大的体验源泉。”

读完此文,联想起时时高喊代表“人民”的大小官僚们,我于是忍不住又嘟哝一句:到底谁是人民?

 
分享:
 
人气:11,12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