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馬英九這次講話讓拋媚眼的江澤民徹底老實了!(多圖)
 
楊奇
 
2003年1月18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馬英九12月29日在臺灣2002年法輪功修煉心得交流會上致詞

江澤民的任何「雞毛」指令在香港董建華眼裏都是十萬火急的「令箭」。嚐到了甜頭江澤民還要把戰績擴展到臺灣去。對臺灣施行武力的「一國兩制」方針還有美國這道煞風景的屏障,只能用攻心戰。

中共在臺灣派了不少特務,又搞統戰,又對臺灣那些有名的商人、過了氣的政要打進去拉出來,着實花了不少冤枉錢,戰果不豐。能挖到的錢基本都轉移到大陸去了,可是在政界還沒有挖到根部,沒有從臺灣高層內部策反到什麼重要人物。

對阿扁是徹底寒心了,呂秀蓮更不可救藥。江澤民希望在走到哪裏都能在當地引起一場「馬英九旋風」的英俊瀟灑的馬英九那裏探探口風。

中國時報2002年2月12日報導,香港出生的馬英九2月12日上午抵達香港訪問,受到香港特區政府的正式接待,包括中國駐港代表張良任和香港特首特別顧問葉國華都到機場迎接。毫無疑問沒有江澤民點頭,再借董建華兩個膽,他也不敢這麼做。


馬英九是第一位公開聲援法輪
功的臺灣知名政治人物
香港政策所行政總裁李正儀藏頭露尾地表示,馬英九在香港有高知名度,很受香港人歡迎,他在香港參加任何選舉都會當選。

在香港接受採訪中,有人問到法輪功問題時,馬英九說,法輪功在臺灣不是邪教,法輪功在臺可以正常的活動和正式的組織。這把董建華嚇了一跳,把江澤民嗆了一下。5月6日,在美國西雅圖臺灣僑界和臺大校友歡迎臺北市市長馬英九先生的晚餐會上,馬英九說:「法輪功在臺灣是受到支持的,也是自由的。」又把江澤民噎了一口。

但江澤民抱着幻想,希望馬英九的幾番講話只是作秀。

臺北市長大選時,北京對臺北市長的選舉結果非常關心,新華社2002年12月18日發表文章《透視臺北高雄市長選舉:島內政治基本格局未變》,文章吹捧說:「臺北市馬英九一枝獨秀、沒有人能攖其鋒」。這種在中共的主要媒體上公開表態的作法是罕見的。


馬英九致詞
據中央社2002年12月29日報導,臺北市長馬英九今天上午前往2002年法輪大法臺灣修煉心得交流會致詞時指出,臺灣是尊重結社、宗教自由的地方,只要不妨礙他人、社會秩序,都不會給予限制,他也希望大陸方面對法輪功可以寬容態度,重新思考尊重法輪功。

高票當選的新臺北市長馬英九這一舉動徹底打碎了江澤民的美夢。

2003年1月9日,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突然一起發表文章猛烈攻擊重慶市現年七十二歲的於笑儒。按理來說造這麼大的陣勢,就得有這麼大的說法,結果一看報導內容,能笑死人,編的是2001年的事,說無所不能的警察過了一年半,在2002年10月破了此案,原來是於笑儒拿了臺灣印的幾張繁體字的法輪功真相傳單塞進人家買菜的筐裏被抓獲!

1月10日新華社出了一篇文章叫《海峽時評:臺灣政治人物爲邪教張目不利兩岸關係發展》,新華社記者的名字叫「邰海」也就是「臺海」的諧音。看來寫這種文章誰都想隱姓埋名,不想爭名奪利。

看了這篇文章才明白,原來1月9日的陣勢不過是個序幕。是爲第二天攻擊馬英九做鋪墊的。

新華社這文章很短,一共六小段,文章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說:「近日,臺灣某政治人物出席島內「法輪功」組織聚會,在爲其捧場時發表言論,說什麼希望大陸「寬容對待『法輪功』,重新思考尊重『法輪功』」。並聲稱他是「以人權、宗教角度來看法輪功」。此舉讓人費解。」「臺灣某些政治人物的做法,顯然不利於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也違背了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高票當選的新臺北市長馬英九
看了這篇文章我又不理解了,臺灣的領導人不是象香港董建華那樣被某某人「欽定」的,臺灣是民選的,新臺北市長馬英九也不是靠玩「等額選舉」的貓膩當上的,他要是違背了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怎麼能高票當選呢?怎麼能「在香港參加任何選舉都會當選」呢?新華社指的「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具體是什麼?

據南華早報2003年1月15日報導,受到北京不常有的批評後,臺北市長馬英九對此做出回答,就法輪功問題挑戰北京。

馬英九說:「在臺灣,我們沒有看到有任何跡象表明法輪功是可怕的邪教。只要他們在法律範圍內運作,不打擾別人,不損害公共利益,他們對我們沒有任何威脅。」他說:「宗教壓制實際上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份,作爲中華文化的繼承人,大陸真應該更加寬容。」

他說,雖然一些人不把法輪功當成是一個宗教,「他們仍然可以作爲自由的社會的一部份享受結社的權利。」政府不干預類似組織是更明智的。馬英九還說,新華社發表一篇社論,聲稱「某個臺灣政界人士」呼籲對該功法的容忍而「傷害兩岸關係」,對此他並不感到意外。

馬英九最後說,除非北京改變它對被禁的法輪功的態度,否則兩岸統一「不可能有任何希望」!

馬英九正式表了態,江澤民反倒老實了。

 
分享:
 
人氣:20,38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