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七孔流血!可怕的伊波拉出血熱在廣東東莞出沒(多圖)
 
一讀者
 
2003年5月2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在廣東東莞經商的臺商打電話透露消息說,在東莞出現比薩斯更嚴重的病例(媒體所提的伊波拉出血熱),發病者七孔流血,很迅速就死亡,據他知道已有100例,死亡者10人以上。

爲了讓網友比較透徹地了解此病,下面摘選《生物戰劑-伊波拉出血熱(Ebola Haemorrhagic)》作者巫莫夫文章中的主要內容:

伊波拉出血熱



伊波拉病毒
令全世界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源於非洲的剛果,其名字是起源於剛果境內的一條河流,屬於絲狀病毒(Filo virus),由一患RNA成辮狀編結的七個蛋白質組成,病毒粒子的直徑爲80奈米,長度爲970奈米,在生物安全管制標準(BSL)上和天花病毒同爲最危險的第四級,1976年首度爆發伊波拉疫情的時候就奪走了270條性命,不過當時沒有人知道這究竟是何種病原體,此後這種神祕的病毒先後出現在蘇丹、象牙海岸、加蓬,第二次爆發是在1995年,那次爆發中約有245人死亡,伊波拉病毒發現至今已有24年,這種病毒多出現在非洲偏僻地區。

伊波拉病毒的發病症狀令人畏懼,它會使患者發高燒,肌肉疼痛無比,體內的心、肝臟內部器官開始糜爛成半液態的塊狀,最後患者的眼睛、嘴、鼻子和肛門大量出血,全身皮膚毛孔浸滿污血而死,研究證實,伊波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一般潛伏期爲三週,感染者的死亡率高達90%!發病的初期症狀容易被醫生誤認爲是普通的發燒或麻疹,伊波拉病毒的出現當然更引起了醫學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到目前爲止科學家們尚不知道這種病毒的自然宿主,目前也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和疫苗。

伊波拉是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裏,瘋狂地殘殺伊波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伊波拉病毒也因此得名,事隔3年(1979年)之後,伊波拉病毒肆虐蘇丹,一時橫屍遍野,經過兩次攻擊後,伊波拉病毒隨之神祕地銷聲匿跡15年,消失得無影無蹤,1994年12月又出現在加蓬,1995年1月起在薩伊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發流行:在薩伊Kikwit市發病316例,死亡245例;在加蓬Ogooue Ivindo發病46例,死亡31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的最新數位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這一病毒,其中793人喪生。


伊波拉病毒在細胞表面繁殖
人們有理由恐懼伊波拉,伊波拉病毒與愛滋病毒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它的殺人速度卻比愛滋病毒快多了,一開始伊波拉病毒患者表現出來的症狀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沒什麼兩樣,病人只感到發燒、頭痛、喉嚨痛、胸悶,但是過了幾小時後,病人就會出現全身出汗,胸痛、產生皮疹、出血、腹瀉、嘔吐、肌肉和關節痠痛等症狀,半數病人於發病後的第5天出皮疹,大多數則在第5至7天后七孔流血不止,最嚴重的是皮膚黏膜、鼻子、齒齦、內臟均會出血,糞便呈現黑色,出血往往是導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過一天,病人將感到難以承受的痛苦,就連睜開眼睛都會感到疼痛,腦袋像是要爆炸一樣,即使在這個時候,醫生仍無法確定患者得了什麼病,直到幾天後,病人開始體內外大出血,連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醫生才敢確定病人感染了伊波拉病毒,不過到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筆者在看過伊波拉病毒患者發病至死亡後描述下列景象:病人體內外都有大出血,由於體內的器官開始壞死、分解,而且患者也不斷地從口中吐出壞死組織,我就像在看着一個人像冰淇淋似的慢慢地在我眼前溶化,直到全身崩潰而死,他們所住的病房中到處都是血,床上的被子、地板、牆壁上噴得到處都是,相當相當可怕,伊波拉是人類迄今未能征服的超級殺手。

世界衛生組織也將伊波拉病毒列爲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有些患者甚至在感染伊波拉病毒48小時後便死亡,而且都死得相當難看。

儘管醫學家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研究,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伊波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後潛伏在何處,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伊波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裏感染到這種病毒的,伊波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最可怕的生物之一,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乎是給自己判了死刑,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將已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

伊波拉病毒攻擊烏干達

2000年10月12日,烏干達衛生總局局長奧瑪斯瓦博士披露了一條震驚世界的消息:令醫學界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再度在位於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現身,已有30人死於伊波拉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中一家八口無一倖免!到10月13日,疫情還僅限於烏干達北部的古盧地區,到了14日之後,相鄰的基特古姆區和里拉地區也發現了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患者,到引起國際衛生組織警惕時,這種令患者七孔流血、心肝肺臟俱爛的病毒已經呈大規模傳染之勢,到10月17日爲止,因感染伊波拉而痛苦死去的病人已達43人,然而世界衛生組織有關專家卻沒有這麼樂觀,因爲此次伊波拉病毒肆虐的古盧北部地方地處偏僻,許多居住在小村裏的人們在醫生趕到之前就已經死了,這部分的死亡人數很難估算,其數字遠遠大於已經證實的死亡人數,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烏干達北部的伊波拉病毒已奪去了191條命,其中包括護理病人的護士,他們是在照料伊波拉病患者時受感染而死的。

2000年10月14日,在烏干達古盧地區一家醫院的特護病房內,三名因爲9月17日以來一直照顧伊波拉患者而受感染的三名實習女護士,正在病床上做最後的垂死掙扎,隨着她們一陣陣痛苦的呻吟,一團團污血順着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肛門往外湧出,主治醫生用盡了一切的辦法,也沒辦法堵住湧出的污血,主治醫生急得團團轉,衛生部的疫情專家早在半個月前就應該到了,但卻遲遲沒有音訊,院長盧克維亞再次向衛生部報告說:古盧地區9月17日流行的絕非普通的感冒發燒,而是一種從來沒有見過、甚至聽說過的神祕致命疾病,病人就像溶化了一樣!衛生部才派出疫情專家;姍姍來遲的專家小組正好看到了三名實習女護士最後死亡的恐怖情景,其中一名專家震驚得連手中的器具都掉在地上,這位曾經在剛果看過伊波拉患者的專家,一路上都在擔心古盧地區的怪病,現在這看起就是伊波拉,很快猜測就得到了證實:所謂的致命發燒疫病,正是恐怖的伊波拉! 


醫療人員正在消毒裝有伊波拉死者的屍袋
烏干達衛生部長隨後向烏干達和駐該國的世界媒體證實說,實驗室檢驗的結果證明了這種稍稍變種的伊波拉病毒正流行在古盧地區!然而,這一發現顯然已經太晚了點,伊波拉實際上已經在古盧地區已全面爆發,在意大利援建的醫院裏,儘管醫護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仍有10名感染了伊波拉病毒的病人痛苦死去,醫院的醫療能力也到了所能承受的極限,儘管專家們建議醫院要給染上伊波拉病毒的病人設立隔離病房,但這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方面是由於病人實在是太多了,其中9名垂死的病人只能被安置在病房外一間簡易屋的地下等待死亡,然而這間病房的窗戶卻沒有玻璃,房間裏的生物廢棄物跟其他病房的廢棄物也沒有隔離,在主病房內,18名正處於不同發病階段的伊波拉病人,正在接受醫護人員的照料,其中一名護士滿懷恐懼地對記者說:我們真的非常非常害怕,我們也非常絕望,我們的精神快崩潰了!

在疫情最嚴重的拉科爾地區,伊波拉病毒的蔓延已呈失控的趨勢。拉科爾醫院院長盧克維亞帶着一臉疲憊及恐懼的表情向外國記者透露:古盧地區的疫情遠遠比烏干達官方公佈的情況還嚴重,前來醫院求助的病人說,他們的親朋好友中染病的人數越來越多,80%前來醫院求助的病人都說他們家裏已經有人因染上伊波拉而死!最令人驚訝的是,每處理一位感染伊波拉的病人,他們都聲稱至少已有五到六個親人已經死去!現在就連醫院也難逃惡運,有三名女護士就因爲在接觸病人時不慎感染伊波拉而身亡,剩下的護士們不是嚇得辭職不幹,就是得穿全套的防護衣才敢進行搶救!

12月8日,烏干達古盧地區拉科爾醫院院長因在工作中感染上伊波拉,到12月8日爲止,已經有1位醫生、12位護士和2位醫院的工作人員染病死亡。

恐怖、疲倦及絕望籠罩着整個地區,佔據了這裏每一個人的內心!對此次伊波拉病毒爆發反應遲緩的烏干達衛生部官員受到全國上下的指責,不過,此時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爲自己辯護了,而是強烈呼籲烏干達民衆千萬不要恐慌,要相信烏干達衛生部會有辦法控制伊波拉病毒在全國的蔓延,2000年10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兩名伊波拉病毒專家已經飛抵烏干達,而救護人員也於當天乘另一架飛機到達,美國疾病管制中心也應世界衛生組織的請求派出一個由四名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赴古盧地區進行調查,伊波拉病毒專家的首要任務是設法弄清烏干達盧古地區爲什麼會出現伊波拉,到底是如何傳染到該地區的,因爲烏干達有史以來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怪病,同時有消息說,4000多名烏干達士兵於今年8月從剛果的戰爭中回來,經過古盧地區,他們可能把病毒帶到其他地方。

但烏干達軍方領導人否認有士兵和其家人死於伊波拉,10月17日,隨着疫情的進一步擴大,烏干達政府下令將古盧北部三個伊波拉病毒肆虐最嚴重的地區宣佈爲完全隔離區,將動用軍隊嚴禁任何居住生活在該地區的人擅自離開,身着簡易防護服的烏干達軍人立即全面封鎖了三個地區,拉起了一道道的鐵絲網,暫時封死了所有進出該地區的道路,古盧地區的疫情引起了東非各國的極度恐慌和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東非正在經歷真實的一級恐怖,烏干達的鄰國都紛紛強化邊境檢疫措施,蘇丹、肯亞和剛果政府都加緊採取措施,全力防備這種病毒進入本國,在伊波拉病毒曾肆虐一時的蘇丹和剛果,民間更是一片人心惶惶。(完)

如果東莞臺商透露的廣東東莞出現伊波拉出血熱是真實的話,那麼5月23日世衛組織解除了廣東的旅遊禁令將是非常可怕的事。目前唯一的就是面對和減少損失,而不是隱瞞。

 
分享:
 
人氣:30,31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