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唐家璇不獲胡溫重用
 
2004年10月2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自中共四中全會胡錦濤全面掌權後,中國近日的外交工作可謂是全速推動。中日關係,中美關係,中俄關系近期活動頻繁,但負責外交的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卻在此時此刻被支開到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訪問。理論上,唐家璇本人是一名日本通,在這個關鍵時候中央對他作出這樣的工作安排,外界難免關注到胡溫對他重視的程度。

亞洲時報報導,據中國外交部網站,10月19日下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啓月主持例行記者會。會上章啓月宣佈了包括中國日本10月25日磋商東海劃界爭議,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將於10月24日至25日訪華,以及中國推動有關朝鮮問題的六方會談等問題的消息。

章啓月指出,中日雙方將於本月25日在北京就東海劃界問題進行磋商,中方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日方團長爲日本外務省亞大局局長藪中三十二。雙方將圍繞東海形勢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看法。章表示:在東海劃界這個問題上,雙方的分歧和不同意見是客觀存在的,重要的是雙方應從兩國關係大局出發,透過冷靜對話、友好協商,不斷增進了解,妥善解決問題,以利於中日關係健康地向前發展。

在這個關鍵時刻,負責外交的中國國務委員唐家璇竟然被安排到巴基斯坦、印度、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國訪問。在這個時候中央對他作出這樣的工作安排,外界難免關注到胡溫對他重視的程度。

理論上,66歲的唐家璇是一名日本通,他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語系,1988年至1991年任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公使,他對中日關係,理應十分熟悉。偏偏這個時候他卻在國外訪問,無法抽身在北京重地運籌帷幄,時機上可謂是十分巧合。

過去中國外長錢其琛退下外長一職出任中國副總理時,在中國的外交問題上依舊是舉足輕重,相對之下,唐家璇現時的位置和角色就顯得有點兒尷尬。

在中日問題上,胡溫近來似乎是更爲較爲依重較唐年青的新晉外交專才。其中,原本出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上月才被委任出任駐日大使的王毅,就一直被視爲中國外交界的新星。51歲的王毅去年8月以來,作爲「朝核六方會談」中國代表團團長,他所表現出來的大將風度令世界矚目;另外,由於他在1989年至1994年曾在中國駐日使館擔任參贊和公使銜參贊,所以也被視爲一名「日本通」。

幾乎與此同時,18日上午,由北韓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長金永南率領的北韓政府代表團乘飛機抵達北京。18日下午中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與金永南舉行了會談,併爲他舉行了歡迎儀式和歡迎晚宴。19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中國總理溫家寶也分別會見了金永南。

北韓在是否願意參與新一輪六方會談上態度不明朗,外界關注到中方的外交斡旋會否令平壤對六方會談立場出現變化。身在西亞的唐家璇,自然又錯過了這個盛會。

也在差不多的時間,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將於10月24日至25日訪華。外界關注到,雙方屆時將就包括臺海局勢以及朝鮮半島等問題交換意見,唐家璇此時身在異邦,似乎也難以兼顧有關會談的預備。

應該指出,唐家璇的工作並無所謂「不重要」的問題。唐家璇剛抵達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後,隨即前往中國駐巴大使館弔唁在9月29日遭綁匪劫持,並在10月14日的營救行動中罹難的中國工程師王鵬。但可以指出的是,唐家璇的工作的「難度」和「爭議性」似乎不如中日關係,中美關係以及六方會談等來得大。

就以中印關係爲例,就連章啓月也承認「近年來,中印關係得到較大改善」,所以「在這個背景下,唐家璇國務委員將會與印度領導人就雙邊關係深入交換看法,以推動兩國關係取得更大發展」。至於任務艱鉅的中日關係,中美關係,朝鮮半島局勢等,一律都由其他領導負責。

唐家璇處理外交工作,經常引來不少爭議。2001年10月唐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時,也曾「糾正」把「中國大陸政府」說成是「中共」的臺灣記者,指出「這裏是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上海,你口口聲聲『中共、中共』,這名詞我以前聽過,現在已經是歷史名詞,但卻出自你這個臺灣記者口中。」唐這番「中共已成歷史名詞」的說法,被外界熱炒了頗有一陣子,搞得中共好不尷尬。

唐在中國外交情勢大好的情況之下卻予人一種「情狀百出」的印象;反而他的前人錢其琛給予外界一種「珠玉在前」的感覺。有中國「外交教父」之稱的錢其琛,在六四後穩住了中國的外交格局。錢退任外長後再上層樓出任了副總理,而唐在卸下外長一職後只是出任國務委員,級別低了半級。

在2002年十六大後,唐家璇一度負責港澳事務,但在2003年香港出現五十萬人上街,年底又出現政制爭議後,港澳事務也已交由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負責。

唐家璇被看作是典型的上海幫,跟已退下中共軍委主席一職的江澤民關係頗爲密切。唐家璇1938年1月生於上海市,家鄉是江蘇鎮江,而江澤民則是江蘇揚州人,曾任上海市長和上海市委書記。

 
分享:
 
人氣:19,88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