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朱熔基與江澤民形成強烈對比 (圖)
 
2004年2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據亞洲時報田鏡2月26日報導) 中國一份黨刊介紹了卸任總理朱鎔基的生活近況。值得注意的是,據報朱鎔基「爲官清正廉明,官風務實嚴謹,平日鮮有爲人題詞者」,又指朱鎔基絕不利用特權提拔自己子侄;爲了避嫌,朱更加拒絕爲自己母親修墳,而這一切,剛好和還未退任的中央軍委會主席江澤民形成強烈對比。

最近一期《上海文匯讀書週報》轉載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出版的《黨史信息報》,披露了朱鎔基的淡泊生活。

據報導,2003年9月9日,朱鎔基堂兄朱經冶老人九十大壽時,朱鎔基在共和國總理卸任前夕於百忙之中寫給他九十生辰的兩幅賀聯,一聯爲「誠信傳家經風雨,廉潔從公冶新人。」另一聯爲「兒孫滿堂萬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歡。」

這篇報導令很多人聯想到,江澤民在春節到深圳考察時,也曾吟了一副對聯助興,而該給深圳民俗文化村的對聯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有海外評論指江澤民「俗氣」,這和朱鎔基的對聯強調誠信廉潔,恰成強烈對比。

可圈可點的是,報導引述朱經冶說:「熔基爲官清正廉明,官風務實嚴謹,平日鮮有爲人題詞者,故此兩聯手跡彌足珍貴,殊堪留傳後世也。」而江澤民相對則較爲「隨和」,例如他就曾在參觀河北東方大學城時題詞留念,但該城最近爆發了欠債22億的風波,有人更爲此企圖自殺。

據指出,朱經冶原名叫朱熔墨,是朱鎔基三伯父朱寬浚之子,比朱鎔基大十多歲。他20歲出頭離開湖南老家,到上海復旦大學讀書,上世紀40年代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深造,回上海定居後,曾任上海市長寧區工商界政治學校教務長。雖然有當國務院總理的堂弟,但夫婦倆仍住在上海虹口區的老式石庫門樓房裏,在那裏度過了五十多個春秋。

據報導,朱鎔基到上海當市長時,當着朱經冶夫婦的面,對他們時任上海紡織局黨委副書記的兒子朱匡宇說:「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朱鎔基果然說到做到,在上海的四年裏,朱匡宇沒有動過職務,也沒動過職位,從一個紡織機械廠的一般工人,靠自己的努力直到成爲局領導,與朱鎔基一點關係都沒有。

和朱鎔基避嫌形成對比的是,江澤民的兒子江綿恆,卻在去年成爲中國載人航太工程副總指揮。有一種意見認爲,這和江澤民作爲中央軍委會主席的影響力有關。

報導又指,朱經冶的兄弟姐妹準備將父母的墳墓修整一下,詢問朱鎔基是否也將他母親的墳墓順便修整一下。朱鎔基很快就覆信:「接到來信,關於爲我母親修墳之事決不可爲,傳揚出去影響更壞。顧念之情,心領不盡。」

相對之下,較早前有報導指,在江澤民安徽家鄉江村,江氏祠堂建得美輪美奐,江澤民的題詞、江澤民視察安徽時坐過的椅子和用過的茶杯更被當地官員和商人看作重要資產,「奉爲聖物」。當地官員更把江村同毛主席的故鄉湖南省韶山相比,使用在傳統上象徵帝王的龍圖案。

雖然報導指朱鎔基很在意避嫌,以致家中及外頭有人說朱鎔基六親不認,但報導也又述朱經冶指出,「朱鎔基是性情中人,他對國民關懷,對自家的親人非常親切。朱鎔基每到一個地方出差,只要知道有本房親戚,都會盡量抽時間安排與親戚見面,調北京工作時,還把上海所有朱家本房的親戚都請到他家裏。」

《黨史信息報》指出,剛剛在北京過完75歲生日的朱鎔基,「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得多,有說有笑非常精神」。兄弟倆在一起非常親熱,不談政治拉開了家常。

據指出,不少中國退休領導都喜歡寫些書,但朱鎔基什麼都沒有寫。朱匡宇帶了一套「唐詩、宋詞、元曲」送給朱鎔基,朱鎔基很喜歡。朱鎔基說過,不看別人寫他的傳記,認爲都是東拼西抄去賣錢的。不久前,朱經冶的親弟弟寫了一本與朱鎔基有關的書,寫成後要送一冊給朱鎔基。那時正是非典時期,朱鎔基見都沒見。弟弟生氣了,拂袖回了長沙。

報導說,朱經冶問朱鎔基,弟弟要給他看書,爲什麼不見。朱鎔基還是回答說:「我不要看。」朱鎔基講,他們去發言講話,「想顯示我同他們的關係」。那天他們談了兩個多小時,大家有很多話說,朱鎔基很風趣地表示,「你高興,肚子不餓多留一會兒我不反對,但我不會留你們吃飯。」

剛在去年退休的前中國副總理錢其琛,就在去年推出回憶錄《外交十記》。曾擔任中國國務院兩屆副總理的李嵐清,也在去年接受訪問出版了一本《李嵐清教育訪談錄》。

 
分享:
 
人氣:18,09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