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採訪《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
臺灣3/20大選 記者:第四期雜誌很大的題目,臺灣的這次大選,這件事到現在還沒有結束,大陸的聽衆比較感興趣的是,北京這次的表態,突然就說不會坐視不管的這樣聲明,你覺得北京方面做這樣表態的出發點和背景是如何? 金鐘:他們這次吸取了上兩次,李登輝(1996年)和陳水扁(2000年)這兩次民選總統的教訓,那兩次一次是武赫,一次是文攻,2000年是朱鎔基親自出面,放一些狠話,結果適得其反,所以這一次他們就採取一個方法,就用外交的手段,試圖去影響臺灣的選情,與法國聯合軍演,胡錦濤去法國,溫家寶去美國,他們以爲就比較穩妥一點,但是選後臺灣出現比較大的社會動盪,泛藍方面不服氣選舉的結果,認爲不公平,就提出很大的質疑,並且走上街頭進行大規模的抗爭,北京這個時候就有點沉不住氣了,以爲這個型式有一個大的動盪,他們可以表示一下:如果亂下去,你們控制不了的話,我們也不會坐視不理,當然這反應北京的情緒是比較偏藍,但是我想這個表態對臺灣不會有什麼影響,因爲臺灣現在的問題不是以前跟兩岸之間的一個反應是比較重要的,現在是內部的問題上升,內部的衝突、紛歧、矛盾、動盪,已經超過像前兩次總統大選所引起對岸的反應。 記者:不過也有一種分析說,其實北京現在對藍營也是很有戒心的,他們在臺灣的政治氣氛下,對於「一中」的原則立場都已經有所飄移了,對北京來說,跟幾年前相比,他對藍營的支持或是期望恐怕也不及前幾年了。 金鐘:是這麼一個情況,你看在競選過程中,連戰好像還不只一次發話,說北京你不要出聲,你怎麼說反正對我們都不好,你說反對什麼、支持什麼,都不要說,不要影響我們。 記者:到現在爲止對臺灣的評論,包括兩種看法,一種認爲這次陳水扁的勝利是臺灣本土意識佔上風,大趨勢所造成的;但也有一些人認爲兩顆子彈的重要性,也開玩笑地這麼說「槍桿子裏出政權」,你們這一期雜誌的觀點是怎麼說? 金鐘:我們的確還是容納兩種意見,當然主流意見還是傾向於阿扁他們這一邊的解釋,從這次開票可以看得出來,阿扁的六百多萬票比起上一次2000年的總統大選,他得的票要增長了一百五十萬張票,這是奠定了他這一次勝出的基礎,我認爲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一定要看到這一點,當然這個飄忽不定的兩萬九千票,因爲他只佔整個投票百分之零點二,這是一個偶然性極大的數字,這個數字太小,的確不代表一種必然性。 記者:現在臺灣的選情基本上翻盤的可能性不存在,大家考慮的是今後四年將會怎麼樣。對於陳水扁的連任,愈來愈多人分析:他現在已經第二任了,沒有連任的壓力,他政策的空間反而更大,在各方面政治合力的作用下,他會向所謂「新中間路線」靠攏,或是在兩岸政策上可能會做出一些他自己想做,而不是受選票影響下要做的事情,不知道您如何判斷? 金鐘:他們(北京)接受我們訪問的,像楊憲宏(音譯)、楊麗菊(音譯)他們兩位,都不同角度談到可能性,我在臺北一個座談會上也聽到他們講的,有泛藍、泛綠的立法委員都認爲,陳水扁這個人跟李登輝不一樣,李登輝他還是比較所謂理想主義一點,或者說是比較基本教義派一點,他性格也比較硬一點,實際上,陳水扁在思路或他的行爲方式,當然他有他的一些底限,有些方面會堅持,另外他還有身段比較靈活的一面,所以他們就認爲陳水扁連任成功之後,他會花大力氣去爭取國際上的肯定,這個怎麼做呢,最大的一個方面和機會就是與大陸的關係,你如果真能改善、處理好兩岸的關係,讓兩岸的關係比較緩和,甚至於真能夠坐下來談判,實現最高層的訪問,若是能夠有這些個突破的話,還有人說他(陳水扁)可以得諾貝爾和平獎。 北京對香港和臺灣的政策分別 記者:這一次臺灣出現選舉變局,特別是用混亂的情況,北京和香港有些左派人士也以此作爲例子來證明香港民主不可行。你覺得北京在港臺政策上的一些根本思路是如何看待? 金鐘:他(北京)還是制止渲染民主,當然對他們的戰略目標來講,他是一定要把香港和臺灣都放在他的控制勢力範圍之內。臺灣到底歷史、地理各方面條件,對他們來講不理想嘛,隔著這麼一個海峽,他使不上勁兒嘛,所以北京現在實際上對臺灣是處於無能爲力的地步。但是香港不同,香港現在對大陸有這麼強的依附性,本來香港的繁榮就是跟大陸有關係的,因爲大陸當時閉關鎖國,香港就得天獨厚,以前朱鎔基有說,大陸三分之二的投資、三分之二的外貿,都是經過香港實現的,現在就變了,所以當然他就可以藉這個勢壓一壓香港,希望香港的民主、政治改革不要太快,他們怕控制不住,所以就出現了這次人大釋法風波。 中宣部控制輿論的新手法 記者:就像你這篇文章裏面所提到的,現在全球一百九十二個國家當中,有一百二十個實踐了民主體制,歐、美兩大洲除了古巴之外全部是民主化,亞、非也是愈來愈明顯加強,大趨勢看來是難以改變,他們在民主潮流面前,在可能影響的範圍裏面,恐怕都要採取一些抵制打壓的措施。反應於在內政上,最近也提到,在意識形態上加緊控制,尤其在兩會期間。最近有一個比較大的文章,中宣意識形態部門對出版進行大規模的打壓,這方面的內幕能不能做一個簡短的介紹? 金鐘:他們現在很有意思,跟過去有點改變,過去他要整理出版社,國家可以做出決定,形成文件,他現在不形成文件了,就打電話,不然就開會口說。 記者:你覺得這個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金鐘:這個當然不太清楚,但你可以想見,因爲他們都知道這是醜事、做惡人,所以就不想留下什麼把柄,人家說《中國農民調查》這本書,你又不能說人家歪曲事實,張培均(音譯)女兒寫的書那更是歷史故事,所以現在要硬性去定人家,誰願意幹這個事,所以只好用打電話通知如何如何,最後第三波開會打電話,對於四百多家出版社進行審查。 記者:這裏還提到有五萬多個選題都被他們審查? 金鐘:八萬多個,他們有提出警告、勸告,所以他們北京人把他叫做「文化恐怖主義」。 記者:所謂「文化恐怖主義」下面也有人不服的,也有人討伐中宣部的十四個理由,就是焦國標的北大教授。 金鐘:是,這篇文章實際上也在網絡上傳閱,很多人都非常欣賞,所以現在大陸這個情況有戲可看。 中國官方的香港政策 記者:再來談一下香港的情況,北京首次主動釋法,他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香港人民被說服是不可能的,但被壓下去的可能性是如何? 金鐘:香港人民還是有一部分不會心甘情願的接受這樣的安排,這部分他們一直具有比較強的抗爭性,雖然在整個香港人口當中不是多數,但是作爲反抗運動來講也是很可觀的了,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已經提供了抗爭的空間。 海內外對胡溫新政的不同看法 記者:你們這期連載的第二部分,就是陳毅之,原來中國經濟改革研究所的所長,陳毅之的回憶錄,當然他是一個八十年代出現活躍的人,現在流亡海外。他這篇文章提到了本世紀初,鮑同(音譯)曾經轉告他,他想了半天覺得中國要走民主化,代價最小、彎路最少的最好辦法就是促使執政者往前走,但是你們這一期也有一篇劉曉波的文章,對胡溫新政很不以爲然,你們這兩篇文章您是做一個什麼樣的判斷? 金鐘:陳毅之的文章所表露的,是對於體制內的改革還是寄予很大的期待,也還是蠻有代表性。 記者:他本人也是趙紫陽的智囊團,是嗎? 金鐘:是,現在據我了解在美國的學界中,他們也有很多人有看法,但是像劉曉波他們所表達的這種看法,他們也是根據中國政治現實的觀察和判斷得出來的,對胡溫新政作爲,他們的執政看起來是非常地令人失望,尤其在政策改革上面,雖然他們口頭也不否認這個事情,但是什麼也沒有做,甚至相反,還是在那裏動用專政的工具,像禁書、抓人,所以就希望還是要有體制外的抗爭,給他們一些外部的促進。 (以上據自由亞洲電臺錄音整理)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