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懸空寺位於北岳恆山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據說是北魏時一位叫了然的和尚所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懸空寺原名「玄空閣」,是取道家之「玄」,佛家之「空」,形如樓閣而得名,後人因「懸」與「玄」諧音,寺院又象懸掛在半崖之上,依其形貌俗稱懸空寺。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看上去更加奇險,因歷年河床淤積,現僅剩58米。

全寺面積僅152.5平米,卻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音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真可謂應有盡有。各殿樓自身都對稱中有變化,彼此佈局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徜徉其間,不覺爲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其佈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組合井然有序,空間雖都不大,但靠對比方法而顯大。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處仰望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更覺妙趣橫生,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一索橋搖曳于山澗之上,那是從外界通向懸空寺的唯一通道。真如置身於九天宮闕。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中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和要人的嚮往之處,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留下了「壯觀」二個大字。並特意在「壯」字上多寫一個點,以表其難以用此二字形容懸空寺的心情。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爲「天下巨觀」。康熙大帝亦曾來此。

那麼從技術角度講,懸空寺又是如何懸於絕壁之上的呢?

這裏山勢陡峻,懸崖如同斧劈刀削一般,懸空寺就像是粘貼着建在這懸崖上。抬頭望上去,但見層層疊疊的殿閣,只有十數根像筷子似的木柱把它撐住,木柱或長或短,而且仍然保持着天然的形態,並不是完全規則的圓柱形。柱子的長細比例也不符合常規。那大片的赭黃色岩石,好像微微向前傾斜,瞬間就要塌下似的,更讓人感覺奇險。但古人正是利用了這樣的山勢,給懸空寺找到了一處天然的屋檐,使她少受風雨侵襲。加之寺院前面的山峯又起了遮擋烈日的作用。據說,在夏天的時候,每天只有3個小時的陽光照射懸空寺。俗語說:「平地起高樓」,可是,懸空寺卻反其道而行之,懸空建在這絕壁之上。雖然懸空寺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一棟「危樓」,但憑藉古人的智慧,她卻安然立於今世。

但真正支撐建築的主要結構並不是立柱,而是木挑梁。這些橫木被當地人叫做「鐵扁擔」,是用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爲方形的木樑,深深插進岩石裏去。據說,木樑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被白蟻咬,還有防腐作用。但是如果按現在的力學計算,挑梁的埋入部分應該大於出挑部分,這些挑梁伸出的長度可不只是三峽古棧道的寬度,而是一座樓閣的進深。埋入懸崖的不可見部分想必短不了。古人沒有現代化施工機械,是怎樣在巖壁上鑿出這種又細又深的洞的呢?古人也沒有混凝土澆注技術,把木挑梁插進去又是怎麼固定的呢?而且這些還是在八、九十米的高空中操作的。現在人們雖然進行了這樣那樣的推測,終難自圓其說。

無論從建築藝術還是建築技術上看,懸空寺都令人歎爲觀止。大同地區是地震多發區,可這座玄而又玄的懸空古寺卻保存至今,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