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轉嫁壞帳 中共華爾街圈錢 中銀醜聞觸及真相
 
2004年8月1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中國正通過各種渠道安排大陸企業在美國和國際金融市場上市,國際媒體經濟學人等近日紛紛報道中國經濟真相。中國銀行香港分支機構8月3日公佈,公司兩名高管人員因涉嫌瀆職正在接受政府調查。這一事件對於正在籌備明年上市事宜的中國銀行而言,其公信力無疑再遭重創,並引起華爾街的關注。

華爾街牽動世界,是國際金融業的神經中樞。中共正用外交手腕、在中國出動宣傳機器,爭取「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並派大量經貿團在美國遊説,目標是進軍美國的 資本市場,大規模圈錢。

中共官員正通過集體性大規模投資,瓜分國有資產。中國銀行系統鉅額的壞債超過6萬億人民幣,給中共政權帶來巨大壓力和政治風險。中共急於將這部分資金轉嫁到國際社會,分散風險,延續中共政府的統治穩定,這是中共進駐華爾街的重要經濟戰略。

中國商界企業界大腕於6月中旬雲集美國紐約,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中國對總裁的時髦稱呼)的張瑞敏,TCL集團總裁李東昇等人均聯袂 赴美,在紐約舉行各種活動,意在樹立企業形象,爭取美國基金會的青睞,以便他們的企業早日在美國上市。

* 中銀高層年內兩啓貪污案

中國銀行(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三日凌晨發表聲明,接獲母公司中國銀行通知,兩名副總裁朱赤、丁燕生涉嫌未獲授權,在公司合併前動用銀行資金,分配作個人用途,已即時被停職,涉案的朱赤和丁燕生是中銀香港第二及第三把手。

中銀香港前總裁劉金寶,傳因涉及被當局拘捕「上海首富」周正毅旗下的「新農凱集團」十七點七億元問題貸款,於去年中被撤換,轟動國際銀行界。另外,最近中國監察部現正深入調查中國銀行原副董事長劉金寶利用職權違規發放貸款、謀取私利、涉嫌貪污受賄案件。內地媒體指出,多名跟劉金寶案有關的嫌疑人,都是來自上海銀行體系。

中銀貪污案觸及中國金融業不良貸款的真相。中國金融行業沉澱大量的不良資產,實質是制度性腐敗,是中共官員用投資爲由,瓜分國有資產的必經之路,目前,中國政府利用各種説法,來掩蓋經濟真相,故意用一些自由市場的經濟學數據來分析中國經濟,將中國經濟現象分析得非常複雜、難以琢磨。

一些海外投資家藉此再度警告中國銀行業隱藏風險;美國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所中國經濟專家拉迪(Nicholas Lardy)稍早指出,中國的金融危機已經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發危機全面爆發的導火線。

* 金融市場「包裝」中國概念

《中國現代化的陷阱》一書作者、流亡海外的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何清漣指,中國金融業要實現大規模海外上市,除了具備三個前提:一是海外根本不了解中國金融系統的狀況,但現在看來這一前提不存在;二是批准中國海外(尤其是華爾街)入市的關鍵人物們對中國金融系統狀態的評估與大多數專業人士不一致;三是即使了解中國的金融業風險也願意冒險「吃河豚」。

由於國際金融市場量投機基金在尋找資金出路,一些金融機構急於迎合「中國概念」,將中國企業「包裝」上市。目前,外資大量進入中國不僅無法改善中國不良體制,反而將腐敗這一病毒瘟疫從中國政府的毒瘤傳染到整個西方社會。

目前,的確有一些國際金融業知名人士宣稱中國銀行業信譽未受影響,將「照常在海外上市」、「前景可觀」。6日,中國交通銀行公佈,英國銀行業巨頭滙豐控股有限公司同意出資17.47億美元,收購交行19.9%的股權。中國交通銀行是中國四大銀行中不良貸款問題報導最多的銀行。同日,瑞士金融巨頭瑞士銀行稱,已簽訂最終協定,從中國華融資産管理公司購買價值1.85億美元的不良貸款。

中國銀行不久前則表示,將在今年十月前完成股份制改造,將再次動用外匯儲備,爲中國銀行與中國建設銀行分別注資二百五十億美元,減少壞帳比率,通過表面的資產重組和中國概念的包裝,讓這兩家銀行在海外上市時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美國人伊桑-葛特曼(Ethan Gutmann)在中國三年,回國後寫了『失去新中國:美國人在中國經商、渴望和背叛的故事』 (Losing the New China: A Story of American Commerce, Desire and Betrayal) 一書,講述他在中國經商的親身經歷、一些鮮爲人知的官商內幕、以及他在獲知中國經濟內部實情後的反思。

葛特曼說,他去中國時,滿腦子都被灌輸了諸如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盈利和擴增生機無限等資訊。葛特曼認爲,美國企業家可能會說,或許他們也真相信,他們正在給新世紀的中國帶來自由,但是美國企業家事實上只是在」攀登一座金山」,尚未達到終點,還不知前面等待他們的是什麼。

* 投機心理不願信負面報導

葛特曼的話,道出西方對中國真實面貌的迷盲。

葛特曼書中披露出一些鮮爲人知的官商內幕,如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代表向他吹噓說他們是怎樣例行公事般地向中國官員行賄以打開市場;亞洲全球交易公司(Asia Global Crossing)的經理銷燬公司的支出記錄以掩蓋公司的虧損;公共關係顧問用公款向公司代表提供五星級酒店以及妖魅的蒙古妓女服務等。

早在2000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學教授托馬斯·羅斯基發表《中國GDP統計發生了什麼?》一文。他通過研究中國各省市的經濟統計資料,發現這些資料與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位有不相符合之處,因而提出對中國統計數位的疑問。

2001年7月,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出版的《中國即將崩潰》一書,在美國輿論界引起了對中國前景的廣泛討論。章家敦認爲,中國四大國有銀行的壞賬「已經高到不能維持的地步」。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下,中國的對外貿易將出現逆差,而且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對中國的投資也會減少。書中也揭示了中國社會與體制的亂象、弊端與危機、官方公佈的統計數位之不可信、以及中國繁榮外表下的虛僞與衰弱。該書指,中國最近幾年經濟增長數位虛假,並斷言中國無法維持持續的經濟增長。

有人認爲他戳破了許多媒體盲目的中國熱,有人認爲這本書論證大膽不可信;中國官方則發動學界和媒體對這本書大力批判。對90年代起在上海工作十五年的章家敦來說,他其實沒有任何預設的政治立場,只是想誠實說出他對中國的觀察,卻未曾想過會引來紛擾的政治效應。

接著,2002年1月,美國《中國經濟》季刊的主編斯塔德維爾在其出版的《中國夢》一書中把中國經濟比喻爲「一座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他預言中國將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和經濟危機,並警告投資者「不要輕易把億萬美元的投資扔進中國這個無底洞」。

同年4月1日,美國《時代》週刊刊登了題爲《中國爲什麼造假賬?》的文章,稱中國已「被虛浮的數位淹沒」,「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作爲經濟大國的名聲是建立在純屬虛假的基礎上的」。

稍後,法國大證券商里昂證券公司發表報告,稱中國的債務餘額實際上是GDP的1.4倍,爲中國政府公佈資料的6倍;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控制,最後可能在中國掀起金融危機。該公司稱:「不值得浪費紙張去寫那些顯示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國家的數位,因爲中國各級政府都虛報經濟資料,使官方統計數位言過其實。」

類似的書和文章,多多少少觸到了中國的真實層面。 但是在對中國前景一片樂觀的壓倒性預測中,人們似乎從心理上不願意相信這些負面報導。

何清漣,中國著名經濟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作者近年專門從事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問題研究,對中國改革時期財富積累、官商結合的「潛規則」有鞭辟入裏的分析。其代表作《中國現代化的陷阱》於1998年初在中國大陸出版,在海內外引起強烈轟動,成爲學術著作中罕見的暢銷書。在國際社會的中國研究圈引起革命性變化。(大紀元資料圖片)

* 中國經濟學家的想法

事實上,近年來海外媒體陸續披露大量中國伴隨改革開放而産生的系列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農村問題、貪污腐敗、金融醜聞和危機等等問題。

「中國自己的經濟學家,你要說完全沒人知道(上面這些問題),太低估他們了。」何清漣表示。

借經濟過熱的話題,她指出:「中國經濟過熱的話題並不是溫家寶講話以後才有的,從去年就開始在中國的媒體出現了。不過經濟學家們躲躲閃閃,每個人的背後又有利益集團,沒有拿汽車業錢的就說汽車業過熱,沒有拿房地産錢的就說房地産過熱,每個經濟學家又把自己的想法包在學術名詞後面,一般人看來看去看不明白。 」

* 資訊封鎖

中國新聞管制嚴密,所有資訊、包括經濟資訊都經過過濾。

何清漣指,如果觀察者只能根據不完全資訊甚至扭曲的虛假資訊進行「盲人摸象」式的觀察,或者憑藉在中國政府嚴格控制下的所謂「調查」做研究,得出的結論必然有極大侷限性,甚至可能正好與事實相反。另外,中國政府近年來的宣傳策略比毛時代那種指鹿爲馬的手段要高明得多。在謊話中混雜著部份真相的宣傳手法,比完全的謊話更能迷惑人。

中國改革開放後,西方資本大量湧入中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諸如西思科(Cisco)、昇陽(Sun Microsystems)、雅虎(Yahoo!)等美國企業的全盤配合下,中國當局使用美國的高科技技術監控、清除、最終成功地隔離了中國的互聯網路,創造出了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獨裁者」國際互聯網。

「資訊不完全」導致人們對中國的認識片面化。法國的INSEAD商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喬納森.斯托利在華盛頓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演講時道出中國研究的艱辛:「中國太大,有關中國的資訊五花八門,來源也多有矛盾,各種不同的問題可以寫出大量的博士論文來。但這些論文的結論都無法獲得證明。寫論文容易,但要準確反映中國的現實,實在是很難的事情。」

歐共體多國、美國、日本等大企業、大集團、很多世界銀行,僱用經濟研究機構中的專家,從電腦中摘錄資料給他們的老闆,關於中國經濟金融報告都說中國經濟情況甚好,適合於投資。這些資料都是抄來抄去的,受到中國政府發佈的虛假經濟資料影響。對中國經濟金融真相普遍存在誤解在所難免。

* 「在華盛頓爲中國遊說」

中國政府近年來的海外「統戰」工作,耗費巨大。 一些學界商界的華裔成功人士,陸續成爲「統戰」物件,也包括相當部份歐美學者與研究者。中國政府的一切輿論宣傳在這些人這裏都可以找到最積極的回應。

葛特曼(Ethan Gutmann)在『失去新中國』中透露,在他所在的北京商業圈子裏,成功與否不僅僅是按市場的佔有率來衡量,還得看其在華盛頓爲中國遊說的能力大小等來衡量。

中共控制海外華文媒體,早就是公開的祕密。這些泛紅媒體成爲新華社消息與人民日報消息的忠實轉載者。透過被嚴重過濾的訊息,人們很難看到真實的中國。

霍普金斯大學一位中國問題觀察家說,觀察中國是一門艱深的學問。

最新一期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日前載文嚴厲批判中國的投資環境,該雜誌以「蠢蛋們湧入中國投資」(Doing business in China Fools rush in)爲題,強調中國經濟環境混亂,外資持續成爲犧牲品。報道說,外資似乎逐漸變聰明了,愈來愈多已簽訂的投資計劃,後來並未執行。

(大紀元)

 
分享:
 
人氣:19,02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