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接納受難法輪功學員 美國樹立榜樣(圖)
 
——李偉勳抵美拜訪國務院 更多受難者和孤兒急待救援
 
2005年9月29日發表
 

李偉勳是美國接受的第一位在美沒有親屬,經聯
合國安置的的法輪功難民。(大紀元)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王珍港臺時間9月30日採訪報導) 在中國慘遭迫害的瀋陽法輪功學員李偉勳轉輾第三國獲得聯合國難民身份後,在美國國務院、美國國會及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下,於2005年9月21日平安抵達美國。
  
李偉勳是美國接受的第一位在美沒有親屬,經聯合國安置的的法輪功難民。
  
9 月29日,李偉勳和美國華盛頓DC法輪大法協會舉辦新聞發佈會,對美國政府表示感謝。「全球營救受迫害法輪功學員委員會」主席何海鷹先生表示,美國爲國際社會在如何幫助安頓受迫害法輪功學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他希望世界其他國家能像美國一樣,接納這些因信仰遭迫害的中國大陸民衆。

李偉勳拜訪美國國務院
  
9 月23日,李偉勳拜訪了美國國務院,和三位資深官員進行大約半小時的談話。李介紹了她本人和家屬遭受的迫害。李偉勳說,一位國務院官員讓她將迫害經歷錄音,並向她表示,美國將向中共施加壓力,在所有可能的官方會晤中,要求中國官方保障法輪功修煉者和中國人民的信仰自由及言論自由。
  
同一天,李偉勳在美國法輪功學員陪同下,參加了難民和移民服務處的重新安置服務培訓。重新安置辦向前來參加培訓的人士介紹,美國政府接納了一些在美國沒有親友的國際受難人士,李偉勳是其中之一。安置辦負責人並再三感謝美國法輪功學員對李偉勳提供的幫助。

轉輾他國 家人被判刑
  
據李偉勳介紹,1999年7月中共鎮壓法輪功後,她多次遭非法關押,飽受殘酷折磨。2002年1月初,她在被迫害得四肢不能動,不能進食,醫院下病危通知的情況下,得以保外就醫。後在親屬的幫助下脫離監控,並轉輾到第三國申請到聯合國難民身份。
  
李偉勳說,幫助她的家人遭到當局迫害。2002年10月,她的哥哥、大妹、及嫂子的姊姊、姐夫同時被抓,他們不是法輪功修煉者,只因爲幫助了她和一些流離失所的法輪功學員,她的哥哥被判八年刑期,至今仍關在瀋陽大北監獄。
  
李偉勳對大紀元說,她的哥哥是父母唯一的兒子,哥哥在監獄遭到毒打,頭髮很快都白了,她年近80的雙親悲痛欲絕。

更多受難者急待救援
  
據「全球營救受迫害法輪功學員委員會」何海鷹先生表示,還有一些像李偉勳一樣的法輪功學員在正義人士幫助下逃離了中國大陸,目前流亡海外。他們其中一部份已經拿到聯合國難民的身份,有一部份還在等待聯合國難民的身份。據他所知,中共一直採取盯哨、恐嚇等手段對這些已逃到海外的受難者進行騷擾,和對所在國施加壓力。
  
何海鷹讚賞感謝聯合國難民署和美國政府及非政府組織的人道精神,並感謝他們爲營救大陸法輪功學員所做的努力。他希望其他國家能像美國一樣接納和幫助這些因信仰遭迫害的善良民衆;也希望聯合國難民署能儘快使正在等待身份的法輪功學員得到聯合國難民的身份,使他們免於被遣返中國大陸的危險。 何海鷹表示,「全球營救」將竭盡全力協助、配合聯合國、美國及世界各國政府及國際社會對營救、幫助受迫害法輪功學員和孩子的一切努力。

營救法輪功學員孤兒
  
何海鷹先生還介紹了全球營救委員會最近的一個緊急項目─營救在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孤兒。
  
他指出,美國曆史上曾有著名的「彼得潘計劃」(Operation Peter Pan)。從1960到1962年,美國把一萬四千名6到18歲古巴兒童營救來美,使他們免於古巴共產黨洗腦。甚至在因此引發兩國外交危機的情況下,美國仍堅定地將這些孩子接到了美國,並妥善安排教育和生活。現在佛州國會參議員Mel Martinez就是當年「彼得潘計劃」中的一位受益者。在二戰期間,英國也曾在成功營救一萬多名猶太兒童,使他們躲避納粹迫害。
  
何海鷹說:「彼得潘計劃」(Operation Peter Pan)對今天營救中國大陸的法輪功學員孤兒是一個絕好的參照。當時那些古巴兒童很多父母都在人世,他們來美國是爲了免於共產黨洗腦。今天法輪功學員孤兒的處境更爲悲慘。這些受迫害的中國兒童可分爲五類:
  
第一類是因修煉法輪功被迫害致死的孩子,或父母遭迫害孩子受牽連和驚嚇而死亡的幼兒。如剛開始鎮壓時因上訪受到警察虐待跳車死亡的17歲女中學生陳英;第二類是父母雙雙被迫害致死的孤兒;第三類是父母一方被迫害致死,另一方遭關押或被迫流浪在外學員而無法照管的孩子;第四類是父母雙雙遭關押或被迫流浪在外而無法照管的孩子;第五類是因隨父母修煉法輪功受到騷擾、歧視、強迫洗腦、強制休學和退學中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
  
何海鷹指出,這些孩子每天在歧視、恐懼、飢寒交迫甚至失去生命的危險中生存,身體和心靈受到巨大傷害,急需國際社會的救援。

 
分享:
 
人氣:16,17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