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至立把教育弄到爛的沒人敢接手的地步!(人民報資料)



【人民報消息】2003年,五名人大常委向人大常委會提出彈劾江澤民情婦、國務委員陳至立。陳至立這些年沒少被大學校長們彈劾,但是沒有感覺,她的神經只用來感覺江澤民。不過只有一次掛不住臉在政治局開會時哭了,就是2002年十六大選舉當衆唱票時,票數太少了。她這一哭,江澤民的感覺來了,氣的當天罷會罷飯,還是胡錦濤親自去請。

人大提彈劾陳至立

據爭鳴雜誌報道說,五名人大常委指控陳至立的理由是她虛構城市適齡青少年中學普及率達百分之九十八,實際僅爲百分之七十六;虛構農村適齡兒童小學普及率達百分之七十八,實際僅爲百分之三十八的虛假做法。

深圳市委書記黃麗滿不也是一樣嗎?深圳刑事犯罪,平均一天600起,她居然上新華網說是60起!

教育殺手陳至立

一九九七年八月,江澤民將他在上海的親信兼情婦陳至立調到北京當國務院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和黨委書記。一九九八年三月的九屆人大上,陳至立當上教育部長,把教育界搞得烏煙瘴氣、怨聲載道,彈劾聲不斷。二OO三年,要陳至立下臺的呼聲太高了,陳從教育部長的位子上下來了,大家都高興了,想這個禍害精可下臺了。沒想到過些日子,和黃菊、賈慶林們一樣,她不是被雙規了而是被提升,當上了分管文教衛生的「國務委員」。

教育系統貪官層出不窮

有人將教育領域腐敗的發生和蔓延分爲三個階段:九十年代初期的萌芽,九十年代中期的發展,九十年代末的大面積爆發。據記者從南京市檢察機關了解到的情況, 1999年初至2002年三月,南京共查辦教育系統職務犯罪案三十九件,其中高校二十一件,涉案金額一百萬元;。一九九九年高校職務犯罪僅一件,200- 年猛升至四件,2001年增爲八件,2002年頭三個月查辦八件。一九九O年之後的十年,北京市海淀區三十二所院校中,一半染上了腐敗病毒,二十四起案件中的二十六人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2001年,陝西省查辦的高校腐敗案件三十六起六十一人,其中處級幹部二十二人。該年陝西經貿學院發生的腐敗案件涉案人員中處級幹部十一人,科級幹部十二人,是陝西省教育系統一九四九年以來最大的團夥經濟案件。

據南方網2004年7月7日訊,廣東省吳川市教育局及原17個鎮(街)教辦僅在02-03年,一年內共挪用擠佔揮霍教育經費683.71萬元。而廣東省化州市教育局截留挪用教育經費1600多萬元,濫發獎金,請客送禮。

教育亂收費逾二千億元

11年來,在陳至立的「領導」下,中國教育一塌糊塗,亂收費和腐敗現象觸目驚心。出身貧困的莘莘學子只能望大學校門興嘆,家長學生交不起高昂學費而自殺時有發生。陳至立管教育「向錢看」,還美其名曰「教育產業」,將學校辦成「學店」。

據提供的數據顯示,光2003年上半年,全國共發現教育亂收費問題二千五百六十六項,清理取消違規收費項目累計三百六十一項。

教育亂收費問題已成爲全國價格投訴頭號熱點,中小學入選南京「十大暴利行業」。

據某知名教育專家推測,2002年全國共有九萬八千八百所中學和四十五萬六千九百所小學,其中至少百分之二爲省市級重點學校,最保守的估計,每所重點中、小學年收取擇校費分別爲五百萬元和二百萬元──光擇校費一項,全國一年就超過二百七十億元,這當中絕大部分是屬於亂收費。

據因公開炮轟教育亂收費,去年被陳至立免職的中共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指出,農村義務教育亂收費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投入不到位,「政府該掏的錢不掏,結果通過亂收費的辦法轉嫁到老百姓頭上去了。」

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5年12月中旬發佈的不完全統計報告顯示,僅僅在中國大陸1.4億流動人口中,6歲到14歲的流動兒童約有兩千萬。這些流動中的孩子就有十分之一失學。

在高等教育方面,由於陳至立堅持推行教育產業化,收費成爲各大院校創收的主要途徑。10年來中國大學學費一路飆升,猛漲10倍以上,遠遠超過國民收入增長速度。
  
據官方公佈的數字,2004年中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9,422元人民幣,農民年平均純收入2,936元,按每名大學生每年就學平均支出7,000元計算(含學費、生活和住宿費),本科四年最少花費2.8萬元人民幣,以此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3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近10年的純收入。
  
貧困省份的形勢更加艱難。據安徽媒體報導,安徽太湖縣2000年農民人均收入爲1,456元計算,每名大學生四年總花費按2.8萬元人民幣計算,相當於太湖縣一個農民19年的純收入;如果以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825元計算,相當於一個貧困農民34年的純收入,而太湖縣目前有4萬絕對貧困人口。

現在教育界已經全面腐敗,教授嫖娼大學生做妓,小學老師上課姦淫小女孩。據衛生部消息,全國城市性病發病率年增100%,其中文化藝術新聞界多、大學生多。陳至立自己淫亂,也教唆縱容淫亂,整個社會都亂成一團。

現實是,無論教育界怎樣醜聞百出,陳至立依然是統管教育的中共「國務委員」,誰彈劾她也下不去。因爲她下去了,誰上來啊?!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