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關貴敏,黃河子孫 唱中華曲調(圖)
 
伊羅遜
 
2007年12月16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古人說:黃爲中。黃河文化爲中華文化的中心。關貴敏,生於晉東南地區,喝黃河水長大,天生一副黃河流域人民特有的高亢寬闊的歌唱嗓音。

關先生告訴我,民間曲調是傳統音樂的根基,部份「神韻」的音樂就是自民間而來。

在2008年「神韻」演出新聞發佈會上見到中國家喻戶曉的聲樂家關貴敏先生。因爲跟關先生熟了,講話也不拘謹,加之關先生的平易近人,就想套套關先生今年的演唱歌曲,誰曾想就是套不出來,說是祕密,要給大家一個驚喜。然後一到關鍵時刻,他就轉移話題,給我講故事,說什麼小時候聽到的山西小調有五花八門什麼的,話題轉多了,突然感覺到關先生說的故事對我來講是何等的大發現突破!我想,關先生今年的曲調一定是來自民間曲調。

我有一個一直想着的問題,就是傳統和現代的問題。都說神韻藝術團演出的是正統傳統的藝術,那麼這個傳統的到底是什麼呢?怎麼樣才能劃分他就是傳統的、而你是現代的?當然這個問題很大,我只是聽關先生講話時摸索到一點一滴罷了,似曾明白,又覺得淺而不夠深遠。

關先生出生在山西,小時候聽着山西民歌調調長大的,他說民間的曲調來自口傳心受,一代代往下傳的,沒有人教,自會唱的,曲調五花八門,多的數不勝數,人們按照一些固定曲調張嘴就唱出由心而升的詞句,哥哥呀妹妹的,天呀地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那調調帶着淡淡的憂傷和高亢的長吟吶喊,彷彿在從內心問着:人生出來怎麼這麼苦啊!

聽山西民間曲調有人會想到土氣和貧窮,那是因爲近代幾十年山西一帶的貧瘠黃土地、那裏的貧窮面貌給了現代人深深的印象,大漠黃沙,寸草不生,而這塊貧瘠之地,爲什麼這麼有名呢?難到真的是它的貧窮和貧窮中拌和着那土土的民間調調嗎?

黃河是遠古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明清代以前黃河流域的山西是一片蔥綠茂密,非常富有,人民生活富裕祥和,文化發達。古人云:黃爲中,黃河流域的民間文化其實就是中華文化的根基,中華文化的中心。山西位於黃河經流的區域,那一帶的民曲,成章成則,內容豐富博大。相傳在4千年前的堯舜時期山西就常有歌舞活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就是那時的民歌;《詩經》中的《唐風》、《魏風》也出自山西的古老民歌,而且那時的民歌已經是複雜浩繁。

明清代以後黃河流域時常發災,百姓苦難不堪,特別是共產文革使得黃河流域的文化漸漸失傳,一度在人們心頭傳唱的民歌漸漸衰落了。但是,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又怎能在人民的血液中消失呢?與生俱來的心底的東西是發自心靈的感觸,埋藏在民間的古調調是祖宗一代代口傳心授下來的,不寫曲自會唱是黃河子孫的天分能力。

關先生就是純正的黃河子孫,他的家在晉(山西)東南地區,有許多的故事都從那裏傳出,像《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在他的家鄉,許多不識字的老人可以講古文言,說古對聯;還有許多植物民間叫法卻是現代書上的學名,比如我們吃的「黃花菜」,那裏的民間原本就叫「金針」,還有許多類似的這種情況數不勝數。

關貴敏先生的歌是他自己創作的,那曲調中帶着黃河流域古老文化的內涵,是從他的祖輩那裏,從他的血液裏滲透出的中華文化的底蘊。有的年輕人不知道怎樣欣賞關先生的歌曲,那我就告訴大家:就從了解中華文化的曲調上開始吧。關先生的嗓音高亢,一個舞臺是發揮不盡他那音域全部的,必是在黃河邊、黃土高坡上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做爲每一個有着中華血統的人,都有着血液中帶有的原始記憶。去聽關貴敏的歌,竟有第三代海外華人說:「想家!」

我卻不盡的想:那幾千年前的黃河文化的輝煌又從何而來呢?


********************************************************

購票從速!新唐人「聖誕奇觀」晚會盡顯東方神韻

看新唐人聖誕晚會、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神韻藝術團晚會有大福氣


 
分享:
 
人氣:12,801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