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舞蹈大賽落幕 啓中國舞全球流行開端(圖)
 
2007年7月8日發表
 


首屆中國舞大賽7月6日至8日在紐約完美落幕,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在海外擴展。


【人民報消息】首屆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於美國紐約當地時間7月8日下午1點30分正式落下帷幕。2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進行了精彩的表演和高水平的發揮,通過不同方式展現了中國舞的豐富多彩和韻味內涵。比賽最後結果將於下午4點45分放榜揭曉。

大紀元記者辛菲紐約報導,今天的總決賽觀衆席爆滿,高潮迭起,觀衆鼓掌聲、叫好聲不斷。不少觀衆表示,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好的舞蹈大賽,非常精彩,優雅和諧,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架起了東西方文化的橋樑,希望以後年年有。

還有觀衆表示,此次大賽開創了世界上最高尚的舞種,也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中國舞將來一定會在全球流行。

「中國舞將全球流行」

紐約居民趙儒尚表示,非常非常精彩,技術水平很高,內涵非常深刻,是純粹的中國傳統舞蹈,跟所有現代舞都很不一樣。我對大陸舞蹈也不感興趣,都是黨文化的那一套。

「這次大賽開創了世界上最高尚的舞種,中國舞將來一定會在全球流行。」

心神合一 優雅和諧

林水明表示,很好的大賽,很有內涵,體現了神韻,把中國舞蹈的精髓、真正傳下來的精華展現出來,大陸沒有文化信息,技術高,少了內涵,心神合一,跟中華文化一體。

泰國來的林燕琴表示,很好的比賽。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好的舞蹈大賽。以前在中國大陸也有看過,但是那些都太強硬、很有爭鬥性,這次大賽中的舞蹈令人耳目一新,很優雅、和諧,很有內涵。

傳統文化的復興

特意從馬里蘭趕來觀看大賽的日本料理公司經理陳小瓊表示,動作難度很高,一舉一動都很專業,韻味很足。她表示,雖然她來自中國,但對中國文化並不了解,這次大賽增進了她對中國舞和中國文化的理解,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

加州商人林實威表示,這次大賽發揮吸引了美國本地外,把真正優秀的中華文化從新在舞臺上表現出來,將在全世界吸引更多的對真正的中華文化有興趣的藝術家參與,爲全世界正面認識正統的中華文化奠定基礎,也爲破除黨文化開闢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傳播文化的窗口

銀行經理Hanna Swank表示,這是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給我們東西方的文化搭起一座橋樑。

Skirball Center工作人員Joanna Hurley表示,「我們一般都是看現代舞和芭蕾舞等,這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好的中國舞表演,所有演員都很有天分,幫助我們了解中國的文化。」

很具有民族感染力

紐約居民Mike Hu表示,這個大賽很有民族感染力,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也表現了中華民族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的精神,也表達了人對生命的渴望,對自由的嚮往,對束縛的突破。

看到真正的中國舞 找到了根

Jessie Xu表示,很好,弘揚中國舞蹈很好的機會,聚集了全世界舞蹈精英,有傳統韻味。看了大陸的新年晚會,很熱鬧,但很亂,真正的藝術應該是和諧的,有很多中國文化的內涵,不只是蹦蹦跳跳的動作。這是一個傳播文化的窗口,把人生的美好展現給觀衆,使我們華人找到了根。

老華僑:終於看到了49年前的情景

「我終於看到49年前的情景,一個勁兒的激動,使勁鼓掌。」今年68歲的紐約老華僑常建芳表示,這次大賽很好,中國文化上演,心裏很激動。

常建芳認爲這次大賽對中西方人都很有幫助,尤其是我們在國外多年的華人看到表演後想起中國的文化,好像回到了過去的年代。「中共黨文化幾十年把中國破壞得不成樣子,人已經不像樣子了,我一想到中國現在的樣子就落淚。」

中國舞激發向上的力量

舞蹈演員孫寧表示,這次大賽真的是出乎意料的好。現代社會都是現代舞充斥,地道的中國舞很難看到,因此看完演出後很感動,看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如果沒人特別着重中國舞,就會被遺忘,對子孫後代影響很大,練習者使自己激發了向上的力量,這是中國舞獨有的精髓。

印度籍程序師Arnob Pha Hopadhyay表示,自己曾經跳過印度舞蹈,覺得中國舞很有深度,很有文化氣息。舞蹈是無國界的、不受語言障礙的,我雖然不一定明白所有舞蹈的涵義,但是很有共鳴。從那些舞蹈動作中,我既看到了柔美,也看到了剛毅,看到了那種向上的力量。

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教育

中學教師Sharon Liu表示,這個大賽非常好,對孩子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在美國長大的孩子都不了解中國文化,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最關心的話題。

希望以後年年有

老華僑Gloria Lam表示,很好的大賽,希望這種演出多演,把中國文化發揚廣大。以前也在大陸看過,但是不一樣,這個很純、很親切。

工程師劉建立安表示,很精彩的大賽,幫助大家了解中國舞和中國文化。希望以後年年有。

(攝影:馬有志/大紀元)

 
分享:
 
人氣:14,71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