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人權聖火傳抵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圖)
 
2007年9月29日發表
 



人權聖火傳抵拉脫維亞首都里加。

【人民報消息】9月27日下午,旨在喚起人們對中國人權狀況注意的人權聖火傳遞到了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在這塊曾經遭受過共產黨、納粹雙重蹂躪的國度裏引起高度關注。前國會議員在集會上宣讀拉脫維亞法律條文:「共產極權政權和納粹極權政權一樣邪惡。」天主教神父則聲援所有正在遭到中共迫害的法輪功學員和基督教等正教信徒,指出:共產主義的發展趨勢和同樣是獨裁者的希特勒一樣「走的就是一條毀滅之路」。

大紀元記者文婧.阿納托里/拉脫維亞里加採訪報導,9月27日下午4點半開始,矗立在里加市中心自由廣場上的獨立和自由紀念碑旁,支持中國人權的拉脫維亞人手擎火炬,鮮花和旗幟緩步走向紀念碑,「西部俄羅斯人拉脫維亞分部」(Latvian national commission of Russian in the West)組織的代表尼克萊夫(Nikolaev)接過從立陶宛傳來的火炬起跑。火炬接力穿過老城區,一個小時後到達老城區的另一個廣場大教堂廣場(Domes Square)。

大教堂廣場上的集會上,來自政界、傳媒界、學術界、宗教界和體育界的人士發言支持人權聖火。

來自里加的天主教女神父袞德旯·嚓克(Gundega Zake)在發言中表示「支持在中共極權統治下因爲信仰而受到迫害的基督徒、法輪功學員等等信仰羣體的人們」。她質問中共「(在對法輪功的迫害中)到底怕什麼,是怕基督教等所有好的正教的基礎『善』嗎?」

從她作爲神父的角度,她認爲:「共產主義的發展趨勢就是被毀滅,因爲共產黨不相信神。雖然中共有軍隊、警察,但是因爲他們沒有對神的信仰,所以他們仍然是渺小的,虛弱的。」她呼籲中共領導「給自己的國人得到自由的機會。」 並警告中共,同樣是獨裁者的希特勒「走的就是一條毀滅之路」。

國會議員烏爾蒂斯·格拉瓦(Uldis Grava)呼籲拉脫維亞人記住:「在拉脫維亞被蘇聯共產黨佔領的時代裏,很多國家都閉上了眼睛。在很多人眼裏,經濟利益更加重要。我們現在生活在自由中,而中共政權正在迫害不同政見者、少數民族、法輪功成員等等,我們所有人都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反對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發生的對人權的侵犯和鎮壓。」

前國會議員,現任家庭部部長顧問,「國際共產主義下的前政治犯和犧牲者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ormer political prisoners and victims of Communism)拉脫維亞分部董事會成員拜特里斯·辛姆森斯(Beteris Simsons)在講話中提到: 「1995年,拉脫維亞國會以多數票通過一項決議把『禁止共產黨』寫入了拉脫維亞法律,經過當時的總統批准,此法律生效,所以今天拉脫維亞已經沒有共產黨了。」他曾經是這部法律的積極倡導者。

他在奧運人權火炬傳遞儀式中當場宣讀了名爲《關於共產政權和納粹政權下的政治犯處境》的法律條文中的節選:「共產主義和納粹主義,共產極權政權和納粹極權政權是一樣邪惡的。拉脫維亞人民因爲抵抗上面提到的兩個極權政權,或因爲他們的信仰,或政治觀點,或者因爲他們屬於某個種族而遭到迫害。」他認爲這條法律保證了拉脫維亞的年輕一代人能夠在自由中生活。

辛姆森斯的孩提時代有九年是跟隨父母被蘇聯共產黨流放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因爲他的父母被蘇共定爲政治犯。

參加活動的市民格爾普斯·特羅特莫提斯(Girps Treutmemis)提到他的祖父也有相似的經歷:「人權聖火讓我想起1989年波羅的海國家的人民站起來共同打破共產枷鎖。我們需要支持那些爭取自由的人們,並讓他們享有我們所擁有的自由.......1949年我的祖父被送進西伯利亞勞改營,共產黨沒收了他的房子、土地。共產黨毀了我祖父的一生, 15年後他被放回家的時候,已經無法正常的生活。共產黨不僅毀了我祖父的一生,也毀了我父親的一生。因爲他是國家敵人的兒子,他們不讓他上學和找到好工作。」

有着「波羅的海跳動的心臟」之稱的拉脫維亞首都裏,曾經遭受過蘇聯共產暴政將近半個世紀的血腥統治。曾有幾十萬被共產黨認爲有其他思想知識份子和農民也被流放到蘇聯的西伯利亞,家庭被強行拆散,幼兒強行被與母親分離,其中一半人被迫害致死。

拉脫維亞人民爲此進行了近半個世紀的浴血抵抗,當時勇敢的拉脫維亞人民只要還有心跳,絕不放棄爭取自由的任何一絲希望,經常詼諧的以「回頭在車廂裏見」互相道別(意謂開往西伯利亞勞改營的火車車廂),爲了自由他們已經做好犧牲生命的準備,這部反抗的歷史即使今天仍讓目睹者無不動容。


---------------------------------------

新唐人電視臺首推「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
 
分享:
 
人氣:15,90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