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众志成城 推倒“中国柏林墙”
 
玉清心
 
2009年11月5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1989年11月9日,整个柏林墙开放了。那一时刻,德国人奔走相告涌向柏林墙。两边的居民你拉我拽,攀上高墙,拥抱、欢呼、哭泣,眼泪和欢笑交织在一起。20年来这一历史经典片段年年回放,令全世界见证了德国人的痛苦,也分享了他们的欢乐。

冰冷的柏林墙,在一夜之间把柏林城市切割成两半时,也把无数家庭拆散得骨肉分离;170公里长的柏林墙,斩断了1700万东德人对西德自由民主的向往和归属的渴望。那时世界上找不出第二个像柏林这样,共产专制和自由世界两大阵营如此面对面激烈冲突的地方。倒塌后的柏林墙,现在除保留有一小段墙体作为纪念和历史见证外,遗址上只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红线成为历史标志。

柏林墙的倒塌像多米诺骨牌,由此引发了东欧巨变,使那里的共产专制制度结束。然而20年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似乎没能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推到底,中途被什么绊住了,后面留下了中国、北韩、古巴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倒下,在继续奉行共产专制。

当年东德修建柏林墙时的工程代号是“中国长城第二”,表示它的围墙固若金汤,像中国的万里长城一样坚不可摧,然而伫立了28年后它轰然倒塌。被不少人忽略的是,在万里长城的故乡中国大陆,有另一堵网络信息围墙悄然筑起,即中共官方进行网络审查的“长城防火墙”GFW(Great FireWall的缩写),一座横亘在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无形的网上高墙,中国的网络柏林墙。

从建立互联网的第一天起,中共就开始了日益严密的网络审查和封锁。都说中国有三亿网民是世界之最,但在世界互联网上却听不见中国民众的声音。这座信息柏林墙已把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拦截在了自由世界的主流信息社会之外,把中国人民的心锁在了它的黑匣子里,使人民沦为它的精神囚徒。

资讯时代的互联网,是中共的一大死穴,中共誓死保权就得“封网”。未经中共过滤的国际自由社会的信息在中国传播开来,把历史、现实的真相告诉中国人,中共赖以生存的谎言不攻自破。了解了真相的民众必然会唾弃它,脱离它,那时不用人劝,人们会自己选择退党,远离邪恶。

有人称2009年为中国网民觉醒年,网路上不利于中共的舆论一边倒,令当局胆战心惊。在中国网民巨大觉醒的背后,反网络封锁的破网高手们功不可没。这些无私的志愿者,和一个庞大的极权政府在网络上斗智斗勇。破网软件不断升级,让中共的封网大军一直在屁股后面追赶。几年来推出的动态网自由门、极景无界等高效破网软件,卓有成效地帮助中国大陆网民一次又一次成功翻过了“防火墙”。“破网高手”是“中国网络柏林墙”的克星,是正在推倒这堵墙的重量级推手。

近日,德国前总理科尔、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以“柏林墙之父”的殊荣聚首柏林,畅谈自由的胜利。三位政治家当然是当年推倒柏林墙的推手。

1963年柏林墙建起不久,肯尼迪总统做了历史性的访问,在柏林演讲,“我是柏林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

1987里根总统在勃兰登堡门的柏林围墙前发出了那声铭刻在人们心中的呼唤:“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吧!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吧!”两年后柏林墙的倒塌与这位对共产主义发出强硬信息的西方政治领袖不无关系。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美国刚刚发表的演说中,感谢肯尼迪、里根、老布什等几位美国总统在冷战期间与西德站在一起,共同抵抗共产主义。20年后默克尔总理的再次真诚感谢,表明了这位女政治家抵抗共产主义的坚定立场,她的谢意也反映了民意:人民没有忘记那些在抵抗共产专制中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国家。

而对这堵圈禁了13亿中国人思想的网络柏林墙,一些政治家怎么不作声了呢?也许他们以为自己需要中共政权配合的具体项目比破除中共网络封锁更为重要,于是在人权、自由这些普世价值上向中共做了妥协。在突破中共网络封锁上装聋作哑、不作为的态度是一些政府首脑采取的绥靖主义政策。从历史的教训来看,这是短视的权宜之计。

9月在美国曼哈顿艺术俱乐部,为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抗议中共在中国大陆筑起的网络信息围墙,很多著名民主人士筹办了“墙倒众人推”美术展,“我们希望筹集一笔钱去拆除这堵墙。”

当年成千上万的德国人为翻越柏林墙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都是普通的小人物,但他们都是推倒柏林墙的推手。今天在大陆翻越防火墙的人同样要被治罪,前不久在网上发表异议的郭泉教授被非法判10年重刑。但是中国网民翻墙者越来越多。“推,推,推,推翻这法西斯的网控!” “中国柏林墙每日一推!”“翻墙是战术,推墙是战略!”

“自由如风”,不可阻挡。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言论自由,更是封堵不住。中国网上柏林墙的命运和20年前德国柏林墙的结局不会有什么两样,没有悬念,迟早也是被推倒,而且不会太久。中国网上柏林墙的倒塌,会引起新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跟随第一个倒塌的将是中共王朝的红墙。

 
分享:
 
人气:15,14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