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臨死亂抓藥 陸克文快被逼瘋了(圖)
 
李天笑
 
2009年7月23日發表
 

中共併購澳大利亞力拓礦業失敗,惱羞成怒!

【人民報消息】力拓案反而隨澳洲總理陸克文和美國商務部長駱家輝的介入越演越烈。中共官方指澳干預司法獨立,而力拓已要求其外籍員工撤出中國。中共索性將之從「間諜案」提升到國家安全和司法獨立層面。這就使能操一口流利中文的陸克文感嘆「中國」政治文化的高深莫測了。

澳《世紀報》說陸克文快被力拓案逼瘋了,倒不如說陸快被中共逼瘋了。儘管陸曾長期派駐北京, 儘管陸能在北大用中文引經據典,儘管陸在華有廣泛的人脈關係,陸必須質疑自己的「中國通」稱號了。

陸一廂情願要與中共做「諍友」的,曾甜蜜地想像與中共發展「超越利益」的「夥伴關係」。不過中共對陸可不認「諍友」,非友即敵。不管你與中共高層有什麼關係,上一刻中宣部能稱你爲「朋友」,下一刻國安部就能一嘴巴抽你回現實。港商、臺商、美商中吃這種虧的人太多了。只怪陸克文對中共還不通。

中共根本不需要按常理出牌。中南海介入力拓案是司法獨立嗎?中共官方介入美國訴江案是尊重美國司法獨立嗎?如果力拓案是「間諜案」,那先前的「沃爾瑪案」、「朗迅案」、「德普案」、「IBM案」、「家樂福案」、「西門子案」等爲何不是?

其實,涉及全球第二大鐵礦石集團員工被拘捕的力拓案是典型的裏應外合腐敗案,更應該抓的是「內鬼」,即鋼鐵企業的內部蛀蟲。這是很淺顯的道理,能獲得和出賣商業機密甚至國家機密的正是中共高官、中共高管或中共情報人員。據悉,案由是將有關鋼鐵企業或業內重要的機密數據泄露給了力拓等鐵礦石談判對手,相當於出賣鐵礦石談判團隊的底線。這些「機密數據」包括:原料庫存的週轉天數、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噸鋼單位毛利、生鐵的單位消耗、鋼企的生產安排、鍊鋼配比、採購計劃等。此外力拓還獲得了「中方談判組的內部會議紀要」。無怪乎,社會關注的焦點,開始由外轉內,整治」內鬼「的呼聲越來越高。從這點看,出賣國家機密正是中共自己。

向深層看,力拓「間諜案」背後交織着兩種重大利益關係。一是中國鋼鐵大企業與力拓團隊的相互勾結和利用。這種潛規則是由來已久的。力拓這次拿到參加談判的全部16家鋼企信息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且,外企和中企之間存在「旋轉門」現象。據悉,三大外礦企在中國的中高級銷售人員,幾乎此前都有在國內鋼鐵行業的經歷。力拓上海辦事處總經理胡士泰與業內人士交往頻繁,人脈頗深。胡的同學就是首鋼高管。中國鋼鐵業高層人人自危、多人受到審查的事實也證明了這點。


澳鐵礦石企業力拓公司上海
首席代表胡士泰。
二是鋼鐵業寡頭利益使然。中國鐵礦石市場存在長協礦和貿易礦二元體系,貿易礦價格遠遠要高於長協礦。這使中鋼協內大企業壟斷長協礦後有可能向無議價權的中小鋼企轉手獲利,據說加價可高達50%。也就是說,倒礦比產鋼更有賺頭。正是這種行業混亂和中共官場普遍腐敗的環境提供了內外結合的機會。力拓胡士泰看透這點,分化中方談判陣營,使江西、河北、山西等地許多原本不具備長協礦進口資質的中小鋼廠簽訂了長期協議。中鋼協內大企業眼看無利可圖,紛紛也和力拓達成協議,宣佈接受其降價33%的條件,其中包括寶鋼、首鋼和鞍鋼這些中國鋼鐵業大腕,結果造成鐵礦石談判全線崩潰。

然而,明明是一起裏應外合的「內鬼案」,中共爲何要折騰陸克文?

首先,中共因收購力拓受挫顏面盡失,用報復力拓來挽回面子。但這種報復的着力點不但是力拓,而且是澳洲政府。中鋁收購力拓案失敗代表了中共最大的海外投資失利。中共認爲澳洲政府沒有從中協助是主要原因。確實,澳洲政府受民意制約,不能對威脅澳洲國家利益安全的重大礦產資源失守坐視不管,這與澳洲國防白皮書中抵抗中共威脅的觀點一致。儘管陸克文本人被在野黨認爲有「親共」情結,但中共整體利益高於對陸的情面,陸成了替罪羊。

其次,中共可能認爲此事對陸克文的影響有限。從客觀效果看,力拓案中陸擺出抗共姿態有助其從「親共」陰影中解脫出來。但這決不是中共的初衷。中共損了陸,又想讓陸感恩,完全是流氓黑社會的做法。但陸是否買帳又當兩說。也許,力拓案正是促使陸克文看清中共的開始。

最後,中共禍水外引是出於擺脫內政危機的無奈之舉。中共高層之所以選中力拓案作秀,是看到這是挑起愛國主義的機會,能爲轉移國內峯起雲湧的羣體抗爭所用。在中共看來,這也是迫不得已的「兩害相勸取其輕」。中共明知這會對外資造成深遠影響,但保命重於保外資。這說明中共深重的危機感和臨死亂抓藥的心態。

7月份以來,受力拓案影響,三大礦商減少現貨礦供應量,鐵礦石價格一個月飆升超100元/噸,讓目前鐵礦石談判更加困難,中方反而可能被迫接受首發價,提高中國對鐵礦石價格話語權更是成了笑談。由此可見,中共借力拓案折騰陸克文是表,真正危及中國經濟利益是實。

 
分享:
 
人氣:21,31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