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瘟疫,焦慮擔心固然不可避免,但是,能夠找到一個避免瘟疫的辦法,才是最重要的。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定的借鑑。
古羅馬戴克裏安皇帝爲了有效地統一羅馬帝國,要求所有羅馬公民信奉同一信仰,基督信徒因此成爲他的心頭大患。基督教徒奉行「仁愛」,拒絕進入競技場觀看戰犯與奴隸肉搏至死,他們將自己的奴隸無條件釋放。基督信徒純潔的個人生活與普遍墮落、奢靡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照,使很多人尤其是當權者感到一種很大的威脅。於是,當權者便下令摧毀教會,基督信徒被迫在背棄信仰或者死亡之間作出選擇。大量的基督教徒被活活燒死、絞死,扔進鬥獸場被獅子咬死。
之後,古羅馬帝國連續發生了四次可怕的瘟疫,教會歷史學家伊瓦格瑞爾斯親身經歷了四次瘟疫。伊瓦格瑞爾斯記載到:「在有些人身上,它是從頭部開始的,眼睛充血、面部腫脹,繼而是咽喉不適,再然後,這些人就永遠地從人羣當中消失了。有些人的內臟流了出來。有些人身患腹股溝腺炎,膿水四溢,並且由此引發了高燒。這些人會在兩三天內死去。」在第一次瘟疫中,古羅馬帝國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在首都君士坦丁堡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死亡。而第四次大瘟疫後,古羅馬帝國走向滅亡。
伊瓦格瑞爾斯還寫道:「每個人感染疾病的途徑各不相同,根本不可能一一加以描述……也有一些人甚至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間,並且還不僅僅與被感染者,而且還與死者有所接觸,但他們完全不被感染。還有人因爲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親人而主動擁抱死亡,並且爲了達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緊緊靠在一起,但是,彷彿疾病不願意讓他們心想事成似的,儘管如此折騰,他們依然如故」。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正直之人才會在災難中得到神佛的庇佑,善良的生命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人類歷史一直不厭其煩的講述和發生着類同的故事,只是具體情節和地點不同。
在平常的日子裏,好人和壞人都一樣吃飯、喝水、睡覺……,但到了災難來臨之時,那可是生死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