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年關的憂愁
 
風火哪吒
 
2010年2月1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年關即至,中國大陸老百姓又爲餐桌上的食品安全擔憂添愁。

曾經駭人聽聞、害人無數的三聚氰胺有毒奶粉捲土重來。2009年以來,不少地方,如上海熊貓煉乳、陝西金橋奶粉、山東「綠賽爾」純牛奶、遼寧雪糕、漳州「小白鼠」奶糖,以及渭南樂康乳業、寧夏吳忠乳業,接連不斷爆出乳品三聚氰胺超標案,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被查出的乳製品無一例外地使用了2008年本應銷燬、但並未被銷燬的有毒奶粉作原料,二次嚴重危害消費者,情況極其惡劣。

問題奶粉未被銷燬,有毒乳品仍在流行,且被大量食用,民衆將憤怒之火撲向問題奶粉的「問題監管」和「問題官員」。

正是因爲幕後的利益鏈所致,使貪官與執法者查而不辦,撒手不管,任憑黑心企業主對問題奶粉自由處置,甚至有的竟充當起保護傘。查而不辦是貪官的生財通道,狼狽爲奸使其各有其利可得。只是苦了百姓,害了兒童。

曾幾何時,「問題官員」和「問題奶粉」因爲「問題」而退出官場與市場。但除了幾個低層的替死鬼外,「問題官員」大都官復他職或異地做官。「問題官員」與「問題奶粉」不約而同地復出,它們之間如此相似的邏輯,實在令人歎爲觀止。除在中國大陸上,還有哪個國家會發生如此卑劣醜陋之事呢?

有人說毒奶粉「死灰復燃」,實際它從未成爲「死灰」,它一直是闇火、隱火在燃,因爲貪官與黑心主需要它「添富」。

有人說毒奶粉重現江湖、重返舞臺,實際它從未退出江湖,也從未退下舞臺,從未在中國大陸消失過,因爲許多官商靠它帶來「收入」。

有人說毒奶粉重新出籠,實際從來沒有真正的牢籠封鎖過它,因爲那樣會堵了貪官的生財之路。

有人說三聚氰胺借屍還魂,其實它從來就陰魂不散,一直寄附在貪官與無良商主的心上、身上。

據報導,上海大熊貓喝的是進口牛奶,它絕不會喝上海生產的「熊貓」等乳品。在中共及其官員的眼裏,中國老百姓怎能與「動物國寶」相比!漳州生產的有毒奶糖叫「小白鼠」,它是真的要把大陸消費者當成「小白鼠」而作抗毒試驗了。

生在中國真是可悲可憐,無怪乎有人說「但願老天開眼,讓我下輩子不做中國人了,免受其苦」。一位女性心酸道,「作爲一個母親,我都不知道怎樣才能讓我的孩子在這樣的社會好好成長,不知道給孩子吃什麼,難道自己種草,養一頭山羊嗎?」一位網友更是憤怒,「在中國,沒有食品安全可談,就算是嚴打,也是一陣風的事,找點替罪羊出來平息事態,過後照舊。看看政府的貪官和執法人員上下班都幹些什麼,就知道爲什麼啥事都搞不好了。」

民以食爲天,食以安爲先。

可在中國,有誰關心民衆的衣食住行,有誰重視百姓的食品安全?生活在一個食品全面造假的如此恐怖的環境中,哪有安全與健康可言?

看看中國百姓一日三餐吃的食品都有什麼樣的化學物質吧。有激素、色素、防腐劑、吊白塊、甲醛、蘇丹紅、瘦肉精、漂白劑、增白劑、保鮮劑、催熟劑、甜蜜素、香精、雙氧水、福爾馬林、工業鹽、明礬、滑石粉、石蠟、硼砂、尿素、氨水,嚴重的甚至含有敵敵畏和劇毒農藥。現在又出現了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這些名目繁多的化學添加劑和農藥殘留,直接對人體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危害,嚴重地威脅着、損害着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這還是一個不完全的大概統計。

中國食品造假還具有許多特點:1、分佈廣;2、地點不定;3、無照無標生產;4、手段簡陋;5、添加非食用物質;6、濫用添加劑;7、回收超期變質食品再加工出售;8、品種繁雜;9、篡改生產日期和保質期;10、侵犯知識產權在利益驅使下,從毒大米、毒醬油、毒豬肉、毒油條、毒多寶魚到蘇丹紅、三聚氰胺的使用等等,中國還有何種食品不造假,何種食品敢說安全與健康?

爲解決食品安全,許多人提了不少建議與措施,什麼完善法規,什麼建立制度,什麼整頓執法隊伍以及嚴懲黑心商主等等。辦法措施何其多,只是捨本求末,甚至緣木求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此類法規少嗎?《食品安全法》早已頒佈,行業早有多種制度,其執法隊伍更是龐大的出奇。最近,上層又專門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其規格之高,人員之重也是前所未有。能解決問題嗎?未必管用,打假難成。不信,請拭目以待之!

在中國大陸,一切罪惡醜行發生之根源在於中共的專制統治,在於黨文化的毒害影響,致使全社會不信神佛,不講因果,道德淪喪,誠信缺失,良心不在,人性已無。所以貪官腐敗橫行,官商勾結,相互利用;執法者敲詐勒索,有利即貪;黑心商人喪盡天良,假冒僞劣氾濫成災。

一個反對和打擊「真、善、忍」的邪惡政權和社會,能不惡行遍地、醜事不斷嗎?

生命要安全,身體要健康,根本出路在於解體中共邪黨,剷除寄生在中國社會的這一毒根毒瘤;必須清除黨文化的毒害影響,從思想上正本清源,恢復傳統文化,找回中國人的道德良心。

道德迴歸,正信迴歸,誠信迴歸,良心迴歸,人性迴歸,那才會出現真正的充滿普遍關愛的和諧社會,那時老百姓絕不會再爲食品安全而憂而愁了。

2010-2-12

 
分享:
 
人氣:13,22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