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借蔣介石之慧眼識中共
 
劉曉
 
2010年2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曾與來自臺灣的朋友聊天,談及臺灣民衆對蔣介石的評價。多數人基本還是持正面肯定態度,認爲正是蔣介石在孫中山去世後,以堅韌不拔的勇氣統一了中國,捍衛了共和國統一,重建了中華民國。其後,在十四年抗日戰爭中更是領導國民黨軍隊爲捍衛國家民族權益,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戰鬥,從而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退守臺灣後,蔣介石成功地實行了土地改革和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並努力發展經濟,推動地方自治,爲後來臺灣走向民主化打下了基礎。臺灣現任總統馬英九亦認爲,蔣介石對臺灣的貢獻有三方面:光復臺灣、建設臺灣與保衛臺灣。

不過,引起我注意的一點是蔣介石反共終生未變,其背後的原因或許對於當今「親共」的臺灣領導人有所警示。那麼,蔣介石是從何時起確立了反共思想呢?

史料載,年輕時的蔣介石是個堅定的革命者和民族主義者,先後參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動,如辛亥革命、杭州光復之役、護國運動等。在認識孫中山後,成爲其堅定的追隨者。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蔣介石對之發生了興趣,並在給孫中山的一封信中,讚揚蘇維埃俄國在國際關係中自力更生的精神。此時,剛剛與蘇俄發表聯合宣言的孫中山,亦有意派人去蘇聯考察革命成功後的黨的體制以及政治和軍事組織狀況,而蔣介石正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1923年9月2日,蔣介石和三個助手來到了莫斯科,11月29日提前離開了蘇聯,12月15日回到上海。在蘇聯參觀期間,蔣介石會見了有關方面的領導人,聽取他們關於蘇聯的革命經驗,並商討蘇聯對孫中山革命的支援;此外,還參觀訪問了蘇聯紅軍、軍事學校和軍事設施,了解蘇聯紅軍、軍事學校的組織制度和軍事裝備,參觀考察了蘇聯的各級蘇維埃政府組織。

然而,蔣介石對他在蘇聯看到的蘇聯革命非常的失望和不滿。蔣寫道:「我很快就察覺出蘇聯社會各部門及蘇聯共產黨內存在的公開的和祕密的激烈鬥爭。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確信,蘇聯政治體制是獨裁和恐怖主義的統治工具,它與以三民主義爲基礎的國民黨的政治體制完全不同,這是我出訪蘇聯所得出的結論。如果我們一直呆在國內,我們恐怕永遠不會發現這些。」

還有一個原因使蔣介石失望和不滿的是,蔣曾試圖與蘇聯解決沙俄侵佔的中國領土,尤其是外蒙古問題。但是,只要蔣介石一提起這個問題,蘇聯人就毫不妥協。事實上,在蘇俄的幫助下,1919年7月6日成立了蒙古人民革命政府;而且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蘇聯會放棄對它的控制。

可以說,正是這次的蘇聯考察,使蔣介石認清了共產主義的危害,堅定了其反蘇、反共的意向。他在上海的途中給孫中山寫的《遊俄報告書》中,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講述了蘇俄有侵略中國邊陲的企圖,不可對其過於信任。然而,孫中山卻沒有聽從蔣的建議,繼續允許中共在國民黨內發展,並使之逐漸取得了國民黨的組織權、黨權等,最終是「養虎爲患」。

1924年3月14日,蔣介石在給一名國民黨高級官員的信中寫道,蘇聯共產黨不值得相信,他在蘇聯遇到的黨員,對於孫先生只有詆譭與懷疑。他認爲:「俄黨對中國之唯一方針,乃在造成中國共產黨爲其正統,決不信吾黨可與之始終合作,至其對中國之政策,在滿、蒙、回、藏諸部,皆爲其蘇維埃之一,而對中國本部,未始無染指之意。」

短短二個多月的蘇聯之行,就讓蔣介石洞察了共產黨體制的實質,並在他從 1927年公開反共後,終生未變其立場。從這個方面說,蔣介石具有非同常人的慧眼。而其後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也是因爲蔣介石意識到了中共才是國家最大的威脅。後來的歷史發展亦證明,蔣的這一判斷是正確的。然而,其「攘共」卻由於西安事變而功敗垂成。最終,領導了中華民族浴血奮戰抵禦外侮的蔣介石,被藉機壯大的中共趕到了臺灣,從此大陸生靈在中共發起的一個又一個運動中被塗炭。而這一時期的臺灣人何曾經歷過這樣多舛的命運?

然而,今日業已走向民主化的臺灣正在面臨着危機。正如旅澳學者袁紅冰在新書《臺灣大劫難》中所披露的那樣,中共正想盡一切辦法,擬在2012年之前,以統一戰線爲主,軍事戰爭爲輔,全面滲透、控制、消滅臺灣的民主制度,把臺灣人從自由人變爲一個鐵血強權的政治奴隸。有哪個臺灣人願意如此呢?

歷史已往矣,但歷史總是會給後人一些啓示。現今臺灣領導人不妨借蔣介石的慧眼好好看看在華麗包裝背後的中共,看看其體制是否依舊是獨裁和恐怖主義的統治工具。當如是,臺灣人幸矣,臺灣幸矣!

 
分享:
 
人氣:15,73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