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我在上一篇「《蔣介石日記》展示一個真實的蔣介石」中,向聽衆們介紹了蔣介石的孫媳婦蔣方智怡,2004年末,把蔣介石一生所寫的日記,交給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保管,並授權胡佛研究所分期分批向公衆公開所有日記。2009年7月,第四批、也就是最後一批日記已經公開。主持《蔣介石日記》研究工作的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華裔研究院郭岱君指出:《蔣介石日記》的公開,對於人們了解一個真實的蔣介石,了解從1975蔣介石逝世上溯半個多世紀中國近代史的許多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共產黨撰寫的歷史中,蔣介石被描寫爲獨夫民賊。最能激發不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中國人對蔣介石義憤的,就是共產黨所描述的,在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略中國期間,蔣介石實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中共則稱自己是八年抗戰的領導者。郭岱君指出:閱讀《蔣介石日記》,可以知道,與共產黨的宣傳相反,抗戰期間,蔣介石指揮國軍與日軍浴血奮戰,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而「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日記》中有詳細的解釋,郭岱君說:「實際上日記公開了以後,我們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在30年代初的時候,經過幾次圍剿,共產黨所剩不多,就兩萬多人了,蔣當時並不認爲這是一股沒有辦法消滅的力量。可是他想到抗戰,九一八以後,他要爭取時間,所以要趕快遷都西南。四川、雲南、貴州都不是中央軍能夠去的地方,因爲都是軍閥控制的。蔣介石其實一生都沒有真正控制中國。那麼怎麼辦呢?他想要遷都重慶,他後來想得一計,他說:借剿共以掩護我抗日準備之決心,借剿共以安定西南。他說日本最怕我們西南安定,我就不讓日本人得逞。『我要借剿共以掩飾我安定西南的決心』這樣的句子非常多。他想借剿共,把紅軍往西南趕,中央軍在後面追,這樣中央政府才可以進去。」

除了抗戰以外,人們對與蔣介石非議最多的,就是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認爲其原因在於國民黨的腐敗。郭岱君表示,從《蔣介石日記》中,可以看到,蔣介石對此早已有所警醒:「他在抗戰末期就開始注意這些問題了,他經常在日記裏寫:爲什麼工人不聽我們的?爲什麼婦女要支持共產黨?爲什麼青年學生不相信我們?他提出很多問題:土地問題怎麼解決?農民問題應該怎麼辦?他有很多想法,他認爲將來一定要改革,他要把國民黨改成中國勞動黨,他說黨員要到鄉村去服務三年,青年學生高中畢業後要到農村去服務兩年然後才能考大學。也就是說,國民黨建立了一個上層的制度,但跟下層還是有距離的。他非常非常希望改革,特別在內戰的時候,連戰皆敗,他在日記裏幾乎每天都在反省,當時國民黨的貪瀆,士氣低落,等等問題,他非常清楚。但是,實際上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讓他來改革,因爲每天都在戰爭之中,所以一直到了臺灣,才真正有機會來改革。」

國民政府敗退到臺灣後,國民黨的改革終於成爲可能,1949年後的《蔣介石日記》,大量內容都是記錄蔣介石痛定思痛,決心改造國民黨,和在臺灣實行新的經濟政策,郭岱君說:「經過1950、51年的『國民黨改造委員會』,國民黨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因爲在中國大陸的失敗,讓他決心來改革,徹底地改革。這種改革不僅是黨的改革,政府的改革,也包括經濟思想的變化,以前是計劃經濟,到臺灣後他想,計劃經濟出了什麼問題?慢慢腦袋就變了,改爲市場經濟。因爲很勇敢地做了改革,才奠定後來臺灣的發展。」

郭岱君是蔣家後人把《蔣介石日記》交美國斯坦福大學保存,並向公衆公開的推手。郭岱君指出,保存真實檔案是千秋大事,希望將來有一天,《蔣介石日記》能夠送回蔣介石的故土存放和公開,使每一箇中國人都有可能閱讀到這部日記。

(RFI舊金山特約記者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