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紅朝末世最後的躁動
 
李天笑
 
2010年4月29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經過近10年籌劃和打造的上海世界博覽會5月1日終於揭幕,掀起紅朝末世最後的躁動。

當然,中國早已不止是薩馬蘭奇遺囑中的「只有乒乓球和神祕感」。薩馬蘭奇曾感嘆中共奧運的「有效團結」:「多達800億歐元的資金被投入奧運會場館建設,儘管這個國家人均年收入還不到1000歐元;北京數以千計的乞丐被動員起來前往昌平拉沙子;連最偏遠的縣城都實行交通管制」。

稍懂中國政治的人都知道,薩馬蘭奇這一拍拍在了馬腿上。其實中共的出醜能力遠遠超出薩的拍馬能力。此刻,2010年的世博在各方面都更勝奧運一籌。上海世博不但有中央發出的「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的指示,有周永康抓安保的保證,而且有故作玄虛的「鎮國之寶」。這使7000萬潛在遊客慾壑難填,更使前來上海灘探險的老外們抓狂難忍。

第一件中共「鎮國之寶」,乃是史無前例的造假抄襲。其爭奇鬥豔和展示中共山寨大國的效果遠勝任何一件中國古物和各國珍藏。

上海世博在造假抄襲上勝過北京奧運,以三項成就代表中共歷來造假的巔峯。世博會的三個主要標誌,會歌、會標和會樓,全數造假抄襲。世博推廣歌曲《2010等你來》,乃是剽竊日本歌手13年前唱紅的《不變的你就好》。據說此歌經過了公開徵集和專家篩選,可怎麼就這麼容易通過了周永康的政保檢查呢?要知這是世博最大的政治失誤。不僅如此,世博會標「海寶」 抄襲了美國卡通Gumby;世博「中國館」抄襲了日本建築。看來,這些要請周永康來說明了。

第二件中共「鎮國之寶」,乃是製造舉世無雙的 「世博難民」。中共統治下誕生了「蝸居」、「蟻族」、「房奴」等專有名詞。「世博難民」是上海世博的特殊產物。以籌辦世博會名義,中共上海市政府遷移了 1.8萬戶家庭和270家工廠。黃浦江附近許多居民在補償不足下遭到強制拆遷。他們流離失所,其中有一些被關、被打、甚至喪命,產生了「世博難民」。有的難民抗議「世博」暴行,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開無限期上訪活動,戲稱這是「上海世博會紐約展館」。

自中共2002年取得了世博會的主辦權後,從未停止過製造各種世博冤案,逼迫原居民以最低價錢簽下合約,不屈者淪爲無家可歸的難民。在西方國家不是沒有因公共需要的民居遷移,但法律一般會要求雙方談判和給被遷移者合理賠償,強制和暴力拆遷聞所未聞。數萬「世博難民」的產生實是中共「改革開放30年」製造2千萬上訪大軍的最新櫥窗,也是對中共所謂 「親民」、「和諧」和「法制」的自我鞭撻。

第三件中共「鎮國之寶」,則是深不可測的利益黑幕。上海世博會的開支明細至今未向社會公開,決策過程全是黑箱操作。

中共當局不敢明言舉辦世博是虧損還是盈利。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真正的黑洞開銷或龐大虧損不便公開,因爲這對中共唬人的「勤儉辦博,廉潔辦博」是個巨大的諷刺。上海世博會《註冊報告》列舉的花費是286億人民幣,而《華盛頓郵報》披露中共官方舉辦費用高達4千億,相當於近一年的軍費開支,這還不包括龐大的拆遷費用。如果把調動全國資源的「傾國之力」都算上的話,巨大花費可能超出人們的想像。所以便易的說法就是含糊其辭。

二是,中共當局和所授權的開發商「虧中有賺」。不管總體賠與賺,中共上海市政府和屬意的開發商是包賺不賠的。528萬平方米的世博園區規劃完備、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經過世博會的「鍍金」,會後高價賣出,一本萬利。因此申辦世博表面在提升國際形象,實際是掠奪百姓財產的中共利益集團的陰謀,其內幕當然不能示衆了。

上海居民除了受到以上諸種國寶的忽悠外,正被迫忍受出行不利、生活受騷擾、房價被炒高等種種不便。上海市民對限制民衆曬衫,勸阻民衆穿睡衣上街,買菜刀買老鼠藥實名制等怨聲載道。世博對上海居民基本上沒有好處,頂多能滿足一些人的虛榮心。一般遊客因餐飲昂貴,遊園擁擠、交通不便等牢騷滿腹。上海的維權人士因世博受到騷擾和監視,如鄭恩寵受到24小時的監控。在上海工作的十多萬外籍人士被要求晚上必須11時前返回住處。此外,上海世博會不設示威區,禁止示威遊行,侵犯公民權利程度超過北京奧運。因此老百姓說,硬件夠漂亮,卻處處碰到一肚子鳥氣。

究其根本原因,中共舉辦世博在搏面子、搏政治資本,卻不搏人民利益。世博經歷了百餘年的歷史,從中世紀歐洲的市集演變爲現代世界性的博覽會。但中共把本來可以展現人類文明和進步的世博會當成煽起狹隘民族狂熱、營造執政合法性的重大政治任務來辦,其運作和宣傳完全參照京奧模式。這就把原本應該益民的活動變成了踐踏民衆利益、甚至迫害民衆的手段,致使世博成爲阿拉的災難,也使世博蒙羞。

因此無論市長韓正笑臉訪臺也好,無論把主題定爲「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罷,都事與願違。難怪韓寒說:快來吧,快走吧,委婉地暗示上海世博是不受歡迎的東西。

 
分享:
 
人氣:20,13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