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在中國鉅變的前夜 「埃及」讓中共驚魂(圖)
 
夏小強
 
2011年2月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北非國家突尼西斯的「茉莉花革命」引發阿拉伯世界獨裁國家的骨牌效應,阿爾及利亞、埃及、約旦、也門、黎巴嫩等國家,非洲人民近日紛紛走上街頭,抗議獨裁、貪腐,要求變革的浪潮風起雲湧。

1月31日,在埃及首都開羅,示威抗議活動已經進入第7天。埃及同中東地區其它國家面臨同樣的挑戰:貧困、日益年輕化的人口、失業率上升,以及民主的匱乏等。發生在埃及的這場突變對世界的影響要遠遠大於突尼斯,埃及的廣闊疆土和軍事實力使其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重要的話語權,埃及還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關鍵盟友之一,獲取的美國軍事援助僅次於以色列。因此,埃及對整個中東地區有一個演示性的作用,埃及抗議示威觸動的神經遠遠超出了中東地區。

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另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無數的網民們,熬更守夜地關注着另一個文明古國正在發生的事情, 他們更加關心的可能是埃及鉅變對中國有着更加明顯的示範效應。

中國的主要媒體對於埃及事件的報導都十分低調,只有幾張照片與簡短文字,在新華網報導中,沒有埃及民衆抗議示威的最新消息,也沒有關於抗議民衆訴求以及開羅街頭軍隊坦克和抗議民衆互動的報導。中國民間網站的消息說,國務院新聞辦與公安部聯合發出禁令,要求全國媒體必須使用新華社通稿,嚴禁擅自編譯外電。網站加強跟貼、論壇、博客,尤其是微博互動欄目,管理不力的,將強制關閉。」中國大陸微博29日將「埃及」和「開羅」設爲敏感詞,不準網民搜尋,除新浪外,騰訊、網易、搜狐等大型微博網站同樣禁止搜尋「埃及」。

掌控中國媒體的部門是中共的中宣部,他們在怕什麼?

首先,在一個國家特別是專制獨裁國家,出現將要改變國家命運的大的羣體事件時,往往最後對結果起重要作用的是軍隊,軍隊的選擇極爲關鍵。看看埃及軍隊的表現。

埃及軍方31日發表聲明,首次表示將不會對要求總統穆巴拉克下臺的街頭示威者使用武力,軍方的聲明說,「致偉大的埃及人民,你們的武裝力量了解人民的合法權利,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對埃及人民動用武力。」其實,在軍方正式發佈聲明前,開進開羅市區的軍人們已經站在了人民一邊。

1月29日凌晨,埃及軍隊的數十輛裝甲車與坦克開入首都開羅示威者佔據的解放廣場,埃及軍隊高級軍官對示威者說「我們來,是來保護你們的」。示威人羣發出歡呼的喊聲。

一位在現場的美聯社記者報導說,遊行羣衆把那些脫下警服加入抗議者隊伍的警官扛在肩膀上歡呼。這是席捲埃及衆多難忘場面中的一幕,30年來從未出現過。

一個故事這樣說道,一名年輕士兵由於在戰鬥中沒有開槍而被送上軍事法庭。士兵承認,指揮官的確命令他見到敵人就開槍。「那麼,你爲什麼不開槍呢?」有人問。「可是我根本沒有看見敵人呀,」士兵解釋到,「我看到的只是人。」

發生在埃及的埃及軍人的所做作爲,如果被全體的中國軍人看到,肯定將會對他們的精神和思想產生極大的震動和影響,他們很可能會調轉對向民衆的槍口,「黨指揮槍」很可能會失效,同時也將結束他們曾經屠殺中國人民的罪惡和屈辱的歷史,中國軍隊也將由黨的私家武裝徹底轉變爲真正保家衛國的國家軍隊。

第二是民衆的表現。

1月29日凌晨,埃及軍隊的數十輛裝甲車與坦克開入首都開羅示威者佔據的解放廣場,示威者爬上裝甲車。一個埃及人說:埃及統治者可能會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由他去緊急吧,反正我們已經緊急狀態了30年了!

記者採訪一名埃及路人,他說"所有埃及人都該走上街頭去抗議獨裁者穆巴拉克與那腐敗的政府"。"他對我們像對待動物一樣,我要世界上的人都看看他就是這樣對待我們的"。

CNN記者採訪一位女青年:爲何不再給穆巴拉克機會了?女青年:已經給了他三十年機會!是的,現在輪到給人民一個機會了!

中國的掌權者在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那場屠殺後,一方面極力試圖淡化和抹去人們的記憶,另一方面不斷在中國局部地區用恐怖手段和子彈來加深人們內心的恐懼。但是,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海外人士研發的破網軟件攻破了中共精心營造的封網工程,越來越多的民衆獲得了被封鎖的自由信息,民衆擺脫極權壓迫追求自由的渴望越來越強烈,民衆的精神在覺醒。阿拉伯世界人民能做的事情,中國人民爲什麼不能做?

胡適曾經這樣說過:一個國家的強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我們今日所受的苦痛和恥辱,都只是過去種種惡因種下的惡果。我們要收穫將來的善果,必須努力種現在新因。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這是我們今日應有的信心。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在這風雲際會的大變革時代,在這中國即將發生鉅變的前夜,每一個華人,都消去心中的恐懼,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勇敢地向前邁出一步,這一步將會帶給自己和國家光明的未來和大收成。

 
分享:
 
人氣:18,36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