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北大博士夫婦爲何棄職隱居山林20年?(圖)
 
方林達
 
2011年4月2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北大博士王青松和同爲北大英文教師的妻子,六四後棄職遁入河北深山老林,過着原始人生活迄今逾20載。畢業於北大的攝影記者唐師曾,近日在其博客圖文並茂披露了這位昔日同窗隱居20年的奇蹟。

唐師曾在博客中透露,王青松,原籍河南信陽,少年曾在少林寺學武,考入北大前是地委機關幹部,1979年考入北大國際政治系,89年在讀哲學博士,曾任班級共青團書記,屬當年北大風雲人物。1989年六四事件後,王青松攜當時任北大英語系教師的張姓妻子,雙雙辭去北大教職,一起退隱河北深山。

這個新聞出現在網絡,被多個網站轉載和媒體報導,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熱議,人們對王青松夫婦隱居中的生活很感興趣,比如王青松與其妻和泥築屋,開荒蓄水,植草種樹,耕牧讀書,連生兒子都是自己接生。全家風生土長,與大自然爲友。無電、無電視、無網絡……唯一進口的物資是食鹽。土地沒有農藥、化肥,環保而脆弱。進出大山的物資,全部是王青松用擔子挑出挑進。目前,王青松家有數百隻黑山羊,三頭豬,幾十頭黃牛,幾匹騾馬驢。放羊基本靠8歲的兒子一人負責等……

引起我對此事興趣和關注的是王青松夫婦隱居的時間背景和原因。

王青松夫婦選擇在1989年的六四之後歸隱,是身處那個時代知識份子無奈的選擇。

中國傳統社會講「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其中「士」簡言之就是知識份子。「士大夫」階層是道統的承擔者,因此從道德角度來看,他們甚至比統治者更有話語權。知識份子一直是社會思潮的領導者,一直是社會問題的發言人,一直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論述者。

「知識份子」曾經是一種道德的同義詞,表達的是清貧、正義、知識、涵養、不趨炎附勢的社會形象。

中共建政後,通過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對中國的幾代知識份子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和打壓,那些能夠倖存下來的人,從此戰戰兢兢,不敢再提傳統的價值,不敢再堅持知識份子獨立的思想和人格。例如馮友蘭、郭沫若,僅僅因爲毛澤東的一句批評便嚇得趕緊改變自己的學術觀點。對於知識份子而言,獨立的思想與人格就等於生命。這種摧殘造成知識份子的內心苦痛絕對是無法形諸筆端的。

1989年六四屠殺後,許多良知尚存的知識份子包括王青松夫婦就處在這樣的痛苦之中;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傳統儒家的理想境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面對殘暴的專制極權,王青松夫婦無奈之下選擇了歸隱,迴歸自然,選擇了孤獨寂寞恬淡艱苦的生活,在這樣的生活中實踐着傳統知識份子的理想。

還有另外一批良知不滅的知識份子,在肅殺的環境中忍辱負重,在體制內最大限度地艱難地發出自己獨立的聲音,雖然用的是最溫和與合法的方式來監督政府,希望用改良的方式改變中國的現狀,但是這些人一無例外地遭到統治者打壓與封殺,他們的努力都失敗了,如昔日客死它鄉的劉賓雁,近日被迫從南方週末離職的長平、笑蜀。

還有另外一類知識份子,堅決不和專制極權有任何妥協,用勇氣和良知突破當局的言論底線,大膽的講出令統治者恐懼的真相,而遭到當局的殘酷迫害打壓,他們或失去自由或失去生命,如高智晟、胡佳、力虹等,他們是在用生命實踐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捨生取義」的信念。

剩下的還有一類人,他們在政治舞臺上是抬轎子、吹喇叭的匠人,輔佐的不是聖賢之君,而是雞鳴狗盜之流,於是這幫文人發明了所謂的「三個代表」。這些人爲專制極權背書,不遺餘力地幫助統治者出謀劃策鎮壓異己殘害人民,他們不僅從政治上葬送了國運,而且從道德上沾污了知識份子必須具有的清白。如何祚庥、餘含淚之流。

時至今日,中國的「專家學者」早已不同於那些繼承了深厚正統文化和行爲方式的知識份子,其中絕大多數經過中共無神論、鬥爭哲學、社會發展史洗腦,他們只是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專業人員,對正統的儒釋道文化並未做過深入研究,更未將其融入生活。

中國歷史上久誦不衰的精忠報國、捨生取義、人格尊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傳統品格,就這樣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

王青松夫婦爲避亂世,隱居深山,他們能夠找到這樣一處歸隱的田園讓同道中人欽羨不已,如今媒體報導了他們的行蹤,不知道會對他們的隱居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但是,他們的校友和朋友唐師曾在博客上公開了他們的信息,也可能得到了他們的同意,難道他們在深山中,也嗅到了一絲氣息,感受到了那即將到來的世事的鉅變?

 
分享:
 
人氣:27,23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