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好一個「龍抬頭」
 
鄭欣然
 
2012年2月2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也有叫春龍節的。龍是中國古代文化中地位顯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民間說法「龍不抬頭天不雨」,龍抬頭意味着雲興雨作。時令至二月二,大地回春,萬物復甦,天地交泰,風調雨順則爲萬物生長開創生機。在這一天人們通過各種方式,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國源遠的傳統文化是神傳文化,「龍抬頭」的歷史傳說起源於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一做法被後代帝王承襲下來。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鬆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鬆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爲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后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意喻能有開明的皇帝親率天下春耕,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還有在民間流傳的「龍抬頭」的故事是說由於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回天庭,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故事更多的表達了人們敬龍納吉,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的感恩情懷,蘊含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個節日對人們而言顯得格外有意義。

百姓慶祝「龍頭節」,敬天祭祀,敬龍祈雨,虔誠於老天保佑,祈龍賜福,一年好收成。在《左傳》桓公五年有說法「龍現而雩」,意思是驚蟄以後龍神就要現身,這時該舉行祈求降雨的祭祀。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了舞龍求雨的活動,漢代畫像石上也刻有「戲龍」的舞蹈場面。沈榜《宛署雜記》記載:「宛人呼二月二爲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流傳下來的民間祭祀活動都很有說道,現行的民俗中就有家家戶戶打着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的「引田龍」的儀式。神文化的內涵讓傳統變得豐富而有韻味。

談及龍,中國人總是倍感親切,中國的龍崇拜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在《史記》二十八卷《封禪書》裏說:黃帝乘龍上天,羣臣無法跟隨,只能抱着拉斷的龍髯哭泣。以黃龍象徵黃帝,中國古人以龍爲尊。歷史記載,東方的龍大多是正面的形象,是佛祖身邊的護法,是皇宮大殿柱子上延綿環繞的金身,是許多宏偉歷史天象中與鶴、鳳等出現顯現人間的嘉瑞先兆。中國龍,家族龐大,有黃龍、青龍、赤龍、白龍、烏龍、金龍,千年之龍叫應龍、無足之龍叫燭龍、有角之龍叫虯龍、無角之龍叫螭龍,等等。但它們有好有壞,有善有惡。傳說中也不乏屠龍、鬥龍的記載,如女媧殺黑龍、大禹斬蠢龍、李冰父子伏孽龍、周處除蛟龍,等等。

歷史的今天,中共這個「西來幽靈」已被人們解析是邪惡的赤龍附着在中華大地,近百年來,其噬血的本性註定了它對中國人民實施地暴政與殺戮。多行不義必自斃,天象彰顯天滅中共赤龍在即,看今朝,中共亂象盡顯崩潰一觸即發,中共黨內訌成爲世紀焦點!

今年的「龍抬頭」,人們除了秉承傳統的美好期待,更可期待沒有中共的日子,天賜洪福,中國人民揚眉吐氣,接福納祥。

 
分享:
 
人氣:20,394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