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從韓國、日本孔子學院看中共用心(圖)
 
邢天行
 
2012年6月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孔子學院到韓國究竟搞什麼?

韓國盛行儒家文化,有將近80%的韓國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薰陶,商界和政界精英都推崇儒教。國際公認,最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是韓國。中國還到韓國觀摩祭孔大典,回大陸模仿。中共怎麼好意思到韓國開孔子學院唬人?

一千多年來,韓國把孔子尊爲「大成至聖文宣王」、「萬世師表」,每年都在春秋兩季舉行兩次盛大的「釋奠大祭」,從無中斷。大典的基本程序一直沿襲中國周代雅樂的規範,使用明代的儀式,非常莊嚴。政府也很重視,經常是教育部長以上的官員親自出席。這跟臺灣是一樣的。

韓國除擁有儒教研究機構外,還在成均館大學、漢城大學等20多所大學裏設有儒教研究學科。韓國推行「文化立國」的國策,爲傳承儒教,1960年以來,正式把儒教的道德倫理列入大中小學的科目。另外,專門教授儒學的200多所「鄉校」分佈於韓國各地,每年跟孔廟一樣,同時進行祭孔典禮。

在韓國生活多年的樸正旭說,這些「鄉校」無論從教材、建築到師生的服飾,都是從古代沿襲至今的。置身於這些學校,吟誦孔子的《論語》,那種古代儒生的感覺油然而生。我覺得把這些鄉校叫做孔子學堂真的是實至名歸。但是他們出於對孔子先師的尊敬,絕不會拿孔夫子的名號去裝門面。




韓國女儒學大師申師任堂——李珥的母親。

讓樸正旭感慨的還有韓國紙幣。韓國紙幣中1000與5000元紙幣上的人物造像,分別是韓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學大師李滉和李珥,50000元紙幣造像則是女儒學大師申師任堂——李珥的母親。樸說:「我總覺得中國紙幣上放孔子的畫像最合適,可是大家在人民幣上看到的卻是清一色的殺人魔頭毛澤東的頭像。就憑這一點中共就沒有資格辦孔子學院。」

很多人都以爲孔子學院不會插進韓國。樸正旭也是這樣想。可是在網上一查,他曾經多次去過的一所大學內,竟然就設有孔子學院。首爾一家大學的網上顯示,韓國目前有16所大學有孔子學院,主要是教授漢語,培訓漢語教師,跟儒學和孔子毫無關係。

韓國人雖然不會說中文,但是他們從小就要學習很多繁體漢字,在韓國到處都可以看到繁體中文。在500年前的韓國,那時候現在的韓文還沒有發明出來,韓國人使用的都是漢字。後人學習漢字是爲了能閱讀學習本國的歷史古籍。韓國傳統的教授漢語學校,都是教繁體字,很多韓國人到臺灣學習漢語和漢文化。

樸正旭認爲,中共到韓國教中文,而且教的是摧毀古文字後的簡化字,盜用孔夫子的盛名,誰都看得很清楚,它是別有用心。它在中國怎麼不推孔子學院呢?

日本孔子學院坦言:別有用心

日本工學院大學孔子學院的西園寺院長說:「孔子學院不僅僅教授中文,而且還經常舉辦各種活動介紹中國的過去和發展現狀,以利於改善日本國民的對華感情……靠政治和經濟手段都有侷限性,因爲中日兩國的政治制度完全不同,而經濟又容易牽扯各種利益關係,因此最有效的就是文化手段。」這話正中肯,開辦孔子學院別有用心。

與韓國一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漢字對日本影響巨大。日本國內的中文學校、漢語班很多,競爭激烈,不需要孔子學院去提攜漢語。相反,孔子學院的擴張有擾亂正常競爭之嫌。

以工學院孔子學院爲例,在競爭激烈的東京繁華地帶,他們的優勢是「教學質量好,不以營利爲目的」。任教老師學歷高且有過3年以上教中文的經驗,課時收費比別人低太多——別家課收費約合人民幣280元,他們只需約160元。

能做到不營利而高質吸引學生,自然因爲背後有中共官方源源不斷地輸入金錢和物質支持。

中共「漢辦」經常提供各種資金和物質上的援助,教學工具,例如京劇的臉譜、中國的茶具、少數民族的服裝或是中文參考書等等,都免費提供。

2010年,日本大阪產業大學事務局長曾直呼:孔子學院是中共的「文化間諜機關」。多家海外重量級媒體都曾刊登報導,質疑孔子學院的資金來源和擴張速度。

中共通過孔子學院在日本燒中國人的錢,想聯絡感情。這種感情會對中國人民有什麼回報嗎?比如,讓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承認侵華歷史,讓日本歸還釣魚島給中國,讓日本賠償中國慰安婦的戰爭創傷?如果孔子學院的賠錢教育能達到一點這樣的效果,那也算「促進中日交流與友誼」了。應該是對中國人民犯下侵略罪行的日本到中國投錢增感情促友誼才對,而中國一個窮國,不能在外交上爲中國人民爭取權益,需要盜」孔子」名去送金買好,這就跟中共對印尼燒殺華人置若罔聞、而後又以援助救災買友誼一樣。難怪有日本人罵中國人豬腦袋,下賤。

中共常委李長春把持的中國媒體不停地駁斥海外的「間諜論」和「陰謀論」,而他2009年訪問東京時,還特地會見日本11家孔子學院和6所孔子課堂負責人和大學代表,對這些人的貢獻表示讚賞。試問:誰貢獻誰了?貢獻什麼?

 
分享:
 
人氣:27,61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