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從敦煌石窟看信仰與文化(圖)
 
林潔心
莫高窟中的壁畫樂舞及樂器。

【人民報消息】莫高窟中那些刻畫神佛的雕像和壁畫反映了神傳的文化。釋迦牟尼佛曾經告誡弟子,不但要傳播佛法,還要傳播文化知識。歷史上大多數宗教都認同神造人的觀點,只有近代的科學讓人相信人是從猴子變來的。 崇尚神佛的古人自然相信人是神造的,遵循生死輪迴。相信人要脫離苦海必須修行,才能重回神的世界。 如果人是神造的,那人類的文化有許多是神傳下來的。人要信神,神才會給人展現奇蹟。敦煌石窟的佛教藝術文化起源於修行者對佛的信仰,文化中自然帶有神傳的因素。 敦煌佛教藝術其實是一部信仰和修煉的文化,佛教的傳入,對中國古老的道、儒半神文化影響很大,更加豐富了中國人的內涵。語言最直接體現文化的承傳,至今一些中文的成語和日常用語中,如果追其根源,都能找到佛教中神傳文化的痕跡。 視死如歸 中國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帝王都非常相信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不是真實的生命。死後才進入另一個漫長的世界,考古發現的巨大地下陵墓就證實了這一點。所以古人並不懼怕死亡。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彌勒經變》中的「老人入墓圖」,描繪老人在臨終前即進入事先已修好的墳墓,在這裏與世隔絕,安心修持,直至逝世,這樣就可以升入極樂世界。 《彌勒成佛經》中說:「若年衰老,自然行詣山林樹下,安然淡泊,唸佛取盡,命終多生大梵天及諸佛前。」 現代的人由於受無神論的影響,已不信神佛,很忌諱死亡,提到死字都認爲不吉利,所以會有對死亡的恐懼。 天堂、地獄、輪迴 莫高窟的許多經變壁畫中,向人展現美妙的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許多中國人思想中天堂的來源,來自於佛經中的描述。 敦煌壁畫中僅有的一幅《寶雨經變》描繪地獄的場面。作惡者死後入地獄,閻羅王據案審問,旁邊的差吏捧着文書,牛頭持棒押着惡人,前面有刀山、獄城,城兩角有狼,周圍有劍樹。此外,在敦煌壁畫保存的一幅《目連變相》中,也描繪很多地獄的慘狀。 佛教中的輪迴理念體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和生平故事中。佛陀前世的故事稱爲本生故事,佛陀生平故事稱爲佛傳故事。敦煌壁畫中最著名的本生故事有捨身飼虎、割肉貿鴿、九色鹿等等,佛傳故事有太子釋達多投胎、出家、修行、涅盤的故事。 中國人現在思維中的天堂、地獄、輪迴的概念都來自於佛教文化。 音樂、歌舞、小說、戲曲 敦煌壁畫中保存大量的樂舞、樂器圖像數據,吹、打、拉、彈及各種舞蹈,非常豐富。壁畫中的樂舞多用於禮佛,很多出現在佛的說法圖中,雖然聽不見聲,但卻能讓人感到場面的莊嚴神聖。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深遠。爲了讓人理解深奧的佛理,佛經中記載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和生動的比喻。爲了傳播佛教,往往把佛經的故事演變爲彈唱文學,或繪成書畫。 中國小說、戲曲的源起都與彈唱佛經有關。如流行戲曲「目連救母」的故事就來自於《佛說盂蘭盆經》。許多唐詩中都有佛教影響的印記,有的在詩中直接講佛理,如「會理知無我,觀空厭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題惠上人房〉)、「有起皆有滅,無暌不暫同」(白居易〈觀幻〉)。 從佛經演變來的變文衆多,彈唱也越來越世俗化,漸漸失去神聖的內涵,人們也不再重視佛理的傳播。現代的音樂、歌舞蛻變成人們享受、娛樂,小說、戲曲也變成人們的業餘消遣。 佛教語言和修煉文化 我們日常流行的許多用語,如世界、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清規戒律、相對、絕對等等都來自佛教修煉文化。現在寺院中「方丈」一詞,出自於唐代出使印度的王玄策,跑到維摩詰居士的故居丈量他的坐處,從而引進「方丈」一詞。 由於從魏晉南北朝佛教的傳入,到隋唐佛教的興盛之極,許多皇帝貴族都信奉佛教,並大力宏揚,敦煌壁畫中留下許多高僧傳播佛教的故事,給後人留下豐富的佛教修煉文化,如康僧會江南傳教、佛圖澄救幽洲大火,以及人盡皆知的玄奘取經等等。 我們現在有些習以爲常的語言風俗也許就出自佛教文化。當代中國普遍的無神論觀點,如果真要徹底摒棄佛教信仰文化的話,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 救人如救火 敦煌壁畫中,隋代有一幅最令人驚駭的畫面,整幅壁畫描繪火燒宅院,只見大宅起火,藍色的屋頂連綿扭曲,猶如閃電,黑色的火苗亂串。門外老人停下羊、鹿、牛三輪車,竭力呼叫正在火宅中沉迷作樂的孩子逃出火海。 《法華經》中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比喻衆生眼前的世界--沒有平安的地方,好像火宅似的。衆生就像火宅中的孩子,身在其中,不知危險,自得其樂。老人就像救人的神佛,焦急萬分,只等衆生覺悟,而門外的車象徵普渡衆生的法船。 這幅壁畫是中國俗語「救人如救火」的形象說明,發人深省,令人深思。 現在的世界,人們離神佛越來越遠,道德下滑,社會亂象,衆生卻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真猶如火宅中的孩子,不知讓救人的「老人」有多着急呢! 中國五千年文明就像是人類的大舞臺,一朝一代走着過場,每朝每代都給人類留下豐富的文化。敦煌石窟就像一個小舞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服飾、不同的文化襯托出共同的信仰與追求。無數的能工巧匠,善男信女,無論高低貴賤,共同演奏着一曲讚美神的交響樂,融貫東西,氣勢磅礡,歷經千年,爲人類留下神傳的文化。△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習近平實踐中華夢 浙江衝在最前頭(多圖) 2014/9/28 (123,948次)
唾棄共產專制 東烏民衆摧毀列寧像(圖) 2014/9/28 (30,971次)
三萬年前的動畫與古神廟格局讓人目瞪口呆(多圖) 2014/7/26 (43,558次)
古人怎樣教弟子尋找穴道(圖) 2014/7/21 (42,599次)
神奇的預言(多圖) 2014/7/9 (42,633次)
中共強送雕像 德國揭恩格斯貪吃好喝愛女人(圖) 2014/6/20 (35,902次)
冒死實拍!火山岩漿入海 驚似地獄之火(多圖) 2014/6/12 (215,441次)
新華網用這方式通告世界:中共國完了(多圖) 2014/6/10 (182,534次)
動人的生命之歌(圖) 2014/6/10 (45,081次)
普京樂亞亞!不導彈 俄領海增1500平方公里(圖) 2014/10/13 (109,687次)
麵包車自燃成空殼 新生兒9天突起火(多圖) 2014/10/13 (97,387次)
暗殺總未遂,王岐山軟硬不吃的驚人故事(圖) 2014/10/12 (333,670次)
香港蘋果護金三兒打習 劉雲山權力受限(多圖) 2014/10/11 (132,085次)
小笑話:金正恩錯去北京找爹(圖) 2014/10/11 (239,206次)
地球糟蹋到沒法兒住,又上火星找出路(多圖) 2014/10/9 (272,598次)
蘋果拒人民報用手機版後 發生系列怪事(圖) 2014/10/8 (293,899次)
驚見老江近親 全身紅色如小惡魔(圖) 2014/10/8 (135,332次)
習近平請人爲江澤民示範逃跑下場 (多圖) 2014/10/7 (168,586次)

人類未曾有過的奇聞 老江中南海大戰羣鷹(圖) 2014/10/7 (291,979次)
動動腦!爲何這人形生物錄像四年後發表 (圖/視頻) 2014/10/6 (243,168次)
朝稱金胖健康 仁川亞運閉幕式現驚人一幕(多圖) 2014/10/5 (124,434次)
誰?把李嵐清這粒耗子屎放進一鍋高湯(多圖) 2014/10/4 (274,489次)
老江想判他死刑,胡錦濤非留着這活口(多圖) 2014/10/3 (361,008次)
眼睛會噴血!角蜥這三件禦敵法寶怎了得(多圖) 2014/10/2 (252,987次)
被針孔錄像 曾慶紅得一驚人綽號(圖) 2014/10/1 (312,395次)
這圖厲害,江被迫觀看習的"美麗中國夢"(圖) 2014/9/30 (150,610次)
除江!中紀委首次公開發表習近平講話(多圖) 2014/9/29 (272,445次)
習近平實踐中華夢 浙江衝在最前頭(多圖) 2014/9/28 (123,948次)
朝鮮高層打着紅旗反紅旗 金正恩差不多了(多圖) 2014/9/28 (136,424次)
做善事不懂善事 李連杰爲何與妻續前緣(多圖) 2014/9/26 (160,052次)
威廉王子研究駐英大使劉曉明的髮型(多圖) 2014/9/25 (113,809次)
鬼斧神工的天然橋奇觀竟是大禍臨頭信號(多圖) 2014/9/23 (282,985次)
治標又治本!解密埃博拉疫情治癒祕方(多圖) 2014/9/22 (302,224次)
陳至立下令上海全面抵制習的中國夢(多圖) 2014/9/21 (458,135次)
詭異命案 山西國土所長下車小便遇…那啥(圖) 2014/9/21 (134,061次)
木訥的北大教授湯一介爲何讓習近平青睞 (多圖) 2014/9/20 (159,721次)
小新聞中藏着的大新聞:中聯部長將換人(圖) 2014/9/20 (269,064次)
連雲港市委書記講話時…會場走進陌生人(圖) 2014/9/19 (138,576次)
76萬人看這篇鳳凰網文章 爲啥零帖(多圖) 2014/9/18 (151,578次)
上海吆喝賣國 親俄議員被扔進基輔垃圾箱(多圖) 2014/9/18 (124,770次)
男子用蘭花指撓頭遭暴打…瞅老江美姿(圖) 2014/9/17 (145,186次)
夠狠!馬航MH17被不止一枚導彈擊中(多圖) 2014/9/16 (307,784次)
馬航又出事了!燃油耗盡 航線圖觸目驚心(圖) 2014/9/16 (325,223次)
稱誹謗攻擊江!人民報被拒用蘋果手機版(多圖) 2014/9/15 (125,884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