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康熙皇帝德政二三事(圖)
 
明時
 
2014年12月26日發表
 
《清史稿》對康熙皇帝的評價是「爲人君,止於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後世給他上的廟號爲「清聖祖」,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人民報消息】清朝康熙皇帝開創了康熙盛世,《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爲人君,止於仁」、「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是一位盛德至善的仁君;後世給他上的廟號爲「清聖祖」,把他看作一位聖人。康熙皇帝留下了很多德政、善行,使後人可以以史爲鑑。 賑災撫民 修省自身 康熙十八年陰曆七月,京師地震。康熙皇帝下詔從皇家內庫撥發十萬錢,賑濟撫卹百姓。被震的百姓的房屋,由皇帝出資,派官府修好。 康熙皇帝召見朝臣說:「朕身不德,施政治理未達到協調,致使滋生地震示警。驚悚稍微平息安寧下來後,就該勤求致災之因由。是因爲官府苛取牧民之物來媚上嗎?是大臣結成朋黨、各自都用自己一派的人馬嗎?是領兵時沒有禁止官兵焚燒、搶掠百姓的財物嗎?是收取賦稅有不實?是審問判刑的官員聽取訴訟、有冤枉平民的嗎?是王公大臣未能約束其手下、致使侵害小民的嗎?這樣的事有一件皆足致災。只有大處合乎天法而小處才能清廉,施政公平而訴訟才能在理,才能仰望符合穹蒼之理,消除暴戾。所以,昭布朕心,與中外大小臣工共勉。」 反省不足 拒絕尊號 康熙二十年陰曆十二月,羣臣請爲康熙皇帝上尊號。康熙皇帝拒絕,他下令說:「自從叛軍作亂,朝廷的軍隊疲於徵調,國家受累於轉運、輸送軍糧。加以水旱迭發,災異頻見。此皆朕身不德所致。依賴祖宗社稷之靈,削平叛軍。正應當進用賢良,與民休息。怎能奢侈自滿、要無用的稱號呢!切不可行。」 康熙六十年陰曆三月,羣臣再次請爲康熙皇帝上尊號。康熙皇帝仍不許,說:「上尊號乃相沿陋習,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以欺不學無術之君罷了。本朝家法,惟以愛民爲事,不以星相、祥雲、靈芝、甘露爲瑞兆,亦無封禪之舉。現今西陲用兵,兵露宿於野外已久,民苦於轉運、輸送軍糧。朕方要修省自身、經營國事,都沒有空暇,何賀之有?」 虛心內省 不敢自滿 康熙五十二年陰曆三月,康熙皇帝對王公大臣說:「朕昨日還京,見各處爲朕乞福者不計其數,實覺慚愧汗顏。萬國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壽延年者,當以此爲先。朕老矣,(治國)如履薄冰之念,與日俱增,怎敢自滿呢?」 可見,聖人治國,時時警惕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夠好,如履薄冰,不敢有絲毫閃失。 不讓百姓歡迎 以免礙農 因「河容易改道,尚須察驗水勢」,康熙皇帝多次沿河南下,視閱河務。 康熙四十四年陰曆三月,康熙皇帝視閱河務時,對撫臣說:「百姓在道路上歡迎的,每日數十萬人。朕返回之日,正當麥旺。應讓百姓各務稼穡,毋致妨農。」 康熙四十六年陰曆四月,皇帝進駐杭州(在咸豐之前的明清時期,黃河流經江浙,由黃海入海),下詔說:「朕因視河,駐在淮上。江、浙二省官民請求見朕一面。今二麥剛熟,百姓沿河擁擠觀望,不無踐踏。應令百姓停止歡迎、相送,以示朕重農愛民之意。」 政府工程 爲百姓讓路 康熙四十六年陰曆二月,康熙皇帝視閱黃河「溜淮套」,由清口登陸,到達曹家廟,見地勢多爲不可鑿通的山嶺,而河道所經之處,民舍墳墓都被毀壞。康熙皇帝招來張鵬翮等官員責問,罷除此項河道工程。 河道旁邊的居民非常感動,連呼萬歲。康熙皇帝命在別處勘視合適的地點作爲河道。 政府執法 不得妨害百姓 康熙五十一年陰曆二月,福建、浙江總督範時崇上奏摺說「應讓地方官吏約束沿海漁船,只許單桅漁船下海,不許越省航行」以防海盜。 康熙皇帝說:「此事不可行。這成了把漁民併入水師營,則官兵侵害欺壓漁民就要發生了。盜賊豈能盡除?(搶劫)盜竊之事何地沒有?只應視有益於民者行之,不當以公文法律作爲逮捕百姓的工具。」 官府不能只圖執法方便、爲了減少人口流動帶來的搶劫盜竊現象就妨礙百姓。 在窮鄉僻壤 興辦義務教育 康熙五十四年陰曆二月,康熙皇帝巡視畿甸,對巡撫趙弘燮說:「朕時常巡視畿甸,見民生勝於以前。但誦讀者少,與風俗有關。宜令在窮鄉僻壤廣設義學,勸民讀書。你們地方官應留意。」 敬老憐老 贍養孤寡老人 敬老憐老、體諒、愛護老人是傳統美德。如果對老人缺乏同情,是社會道德已經淪喪到很低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理想社會的美好願望,而康熙皇帝做到了。康熙皇帝親自出資,派官府贍養孤寡老人。 康熙五十二年陰曆三月,康熙皇帝頒詔:鰥寡孤獨無告者,官爲養之;罪非殊死,鹹赦除焉。康熙皇帝說:「古來以養老尊賢爲先,使人人知道孝敬老人、友愛兄弟,則風俗就會淳厚了。」 當日,向三十三名九十多歲的老人、五百三十八名八十多歲的老人分發白金,顯示皇帝敬老憐老、體諒、愛護老人之意。 (來源《清史稿》)△

 
分享:
 
人氣:36,03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