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186f」所在的恆星系統與太陽系的比較(示意圖)。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甘廣達綜合報導)最近,美國宇航局網站(NASA)發佈消息說,天文學家利用「開普勒」望遠鏡首次發現了位於「宜居帶」內而且大小與地球相當的系外行星。天文界希望在宇宙中找到存在生命的星球,雖然在方面的研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至今只發現了寥寥數個「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而已。收穫不多的原因,主要是科學家們總是用地球生命的生存條件作爲衡量其它星球是否存在生命的標準,因此我們看到科學家們總是把眼光侷限在尋找「宜居帶」(habitable zone)上的系外星球。 所謂的「宜居帶」(habitable zone)是指行星距離恆星遠近合適的區域,在這一區域內,恆星傳遞給行星的熱量適中,既不會太熱也不太冷,能夠維持液態水的存在。這個「宜居帶」的標準,其實是地球生命生存的標準,如果其它星球的生命形式和地球生命不一樣,這個所謂的「宜居帶」對其它星球上的生命來說就變成了「非宜居帶」了。 科學家說,新發現的這顆行星的代號爲「開普勒-186f」,距離地球大約500光年,圍繞着只有太陽質量一半的紅矮星運動。雖然之前也曾經在「宜居帶」內發現過一些行星,但它們的體積相對都比較大,最小的也比地球大40%。相比之下,「開普勒-186f」的大小更類似於地球。 「開普勒-186f」每隔130個地球日繞中央恆星公轉一週,獲得的能量僅爲地球從太陽獲得能量的三分之一。科學家表示,行星位於「宜居帶」上並不一定意味着適宜地球生命生存,因爲行星上的大氣組成成份對氣溫的影響非常強烈,所以不能光看行星軌道距離主恆星的遠近來判斷。他們「開普勒-186f」可看作地球的堂兄(Earth-cousin)而不是孿生兄弟(Earth-twin)。 雖然天文學家已經知道「開普勒-186f」的體積,但是其質量和組成還是未知的。根據之前的研究經驗,這顆行星很可能是岩石行星。 除了「開普勒-186f」之外,該恆星系統還包括其它的四顆行星,它們分別是:開普勒-186b、開普勒-186c、開普勒-186d、開普勒-186e,但都離中央恆星太近溫度過高,對於人類和地球生物來講在這種高溫中根本無法生存,所以科學家把這4顆行星排除在「宜居帶」之外。 有人問: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是滄海一粟,難道地球的環境變成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條件嗎?看來這不是思路不夠開闊的問題,而是在鑽牛角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