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我摔倒的时候总是伸出援手。

【人民报消息】初来英国时,我不会开车。那时住的剑桥小城,属于英格兰难得的平原地貌。我来英国第二天,先生带我和儿子去一家自行车专卖店,花160镑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结实的自行车,车后还装了儿童专用座椅。从此,他上班的时候,我可以带着儿子自由地去做很多事。无论是去超市购物,还是去探索剑桥大学各个学院的风景,自行车使一切变得便宜而简单。 然而,就是这辆自行车,使从中国都市里走出的我,深感生活的艰辛。好在我遇到了一些善良的英国人,他们在我摔倒的时候总是伸出援手,这令我记忆中的两个小故事闪烁着温暖亮色。 那些年我们租住在米尔顿大街一栋维多利亚时代的大房子里。为了免于打理花草,房东给前花园铺了小石子。一天早晨,我把儿子放进儿童座椅,带上头盔,推着车子准备去市中心上英语课。车子重,小石子路不好走,一时没有掌握好平衡,我、儿子和车子全都重重地摔倒在前花园。那一瞬间,我瞥见有个骑自行车的人影从丁香树前的人行道上一掠而过。我忍着腿疼站起来,想把儿子先抱出来。 就在这时,那个自行车影居然倒了回来,是个白净的英国青年,显然是赶着去上班。他一边问「怎么样?没事吧?」,一边迅速把车子靠边,帮我把儿子抱了出来,又把自行车扶起来。第一次遇到英国人帮助,觉得这个他那么善良,那么英俊。都已经骑车经过我家门前了,大约只是眼睛的余光瞄到我们摔倒,居然没有自顾自前行,而是倒转回来,扶起我们。我的膝盖蹭掉了一小块皮,不断地往出渗血,连裤子都破了个洞。身上虽痛,但我的心里因为深深的感动而变得快乐。 初来乍到,为了站稳脚跟,先生早出晚归,没日没夜地工作。为了支持他,也是为了我们共同的家,我大包大揽,什么家务都不要他分担,一根针也不要他往家拿。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购物上,我每周只去一次超市,集中采购食品及日常所需。常常是自行车后带着越来越重的儿子,车头还要挂两个装得满满的购物袋,一个自行车装下来似乎有二、三百斤重。超市离家不近,我常常就驾驭着那样的自行车回家。有时儿子在后座睡着,左摇右晃。英国的天气又阴晴不定,不时地夹着冷风飘一阵细雨。心疼儿子,也怜惜自己,在大街上,我常常突然就泪流满面。 那时从超市回家的路上有一座铁桥,横跨A14,推车上下都是件满困难的事。一次买完东西回家,下桥时坡陡车子重,一不小心,车把就从手里滑脱出去,花椰菜、土豆、西红柿都被甩了出来,盒子里的鸡蛋也摔破了,儿子腿被压着,疼得哇哇大哭。想抱出儿子,我却怎么也挪不起沉重的自行车。 正好对面骑过来一个悠闲的英国年轻男子,拿个三明治嚼着。看到我们成了这样,立刻扔下他的自行车跑过来,把面包叼嘴里,帮我抱起儿子,捡拾洒落一地的东西,后面又有两个人来,大家都帮我把购物袋重新装好。车头歪了,那个年轻人帮我矫正;链子掉了,也重新挂好。最后,他满手油污,若无其事地拿下叼在嘴里的三明治继续吃起来,骑着车子悠悠闲闲地走远了…… 再后来,在英国住得久了,我和孩子出门在外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人像在旁边等待着帮你一样出手相助。我渐渐了解到,这些善意的事情并非出于偶然,英国的文化和宗教里积淀了相当深厚的道德传统,使得英国拥有今日这样与它的秀美山河一样晴明的向善向正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社会里,「老人摔倒不敢扶」这样的事绝不会发生。 新移民的初期生活固然很难,但那是困难的「难」,而不是难过的「难」。生活在这样文化底蕴深厚、社会风气良好的国家,在为生存而艰难的打拼中,我们仍然觉得生活充满阳光,内心由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