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林耶凡 (Anastasia Lin)出生於中國湖南,是加拿大籍華裔女演員、模特兒、演奏家、人權倡導者和法輪功修煉者。藉由選美、拍攝電影及電視劇關注中國人權問題,其中兩部主演電影獲得電影節大獎。 林耶凡2013年參加加拿大世界小姐比賽,在五個項目中,她拒絕參加泳裝項目,該項目沒有分數而嚴重影響總成績,僅獲季軍。林解釋,她在很多人權電影扮演過受害者角色,許多被關押在中國勞教所的女性受過性侵犯,她爲受害者發言、而受害者也關注並支持她,她不希望穿泳裝引發受害者的創傷記憶。林的選擇促使世界小姐大賽2015年起取消比基尼泳裝比賽項目。組委會方面表示,世姐注重文化及內涵,女性着內衣出席選美展示,對女性尊重不足,也誤導選美理念。林耶凡認爲,這是歷史性突破,提高了賽事的檔次;讓世界各地各種風俗及信仰、包括傳統家庭出身的女性都能參賽,以展示其獨特風格。 林耶凡16歲時在人權活動上遇見獲得加拿大世界小姐冠軍的伊朗裔人權活動家,對方鼓勵她可善用選美平臺。林耶凡的選美競選理念,是傳揚「加拿大的自由和民主價值觀」爲弱勢發聲,「每個人都有一個非常純、非常美的自我。當我們能發現自己的美好時,別人也會看得到。我要用自己心中的燈去點亮別人心中的燈,把那些還在黑暗中的人的心點亮,把黑暗驅逐。」 2015年5月,林耶凡加冕世界小姐加拿大冠軍,在世姐比賽引起強大旋風,原訂代表加拿大赴中國三亞參加世姐全球決賽,但因關注並評論中國人權問題,被中共國列爲「不受歡迎的人而拒發籤證,參賽受阻。 在中共去年禁止加拿大選美皇后林耶凡參加第65屆世界小姐決賽之後,總部位於英國的活動組織者爲了補償她,承諾讓她參加2016年的決賽。目前這項比賽正在華盛頓郊外進行。 但是他們沒有告訴林耶凡的是,她只能在公開活動上微笑,但是不能說話。林耶凡做不到。 持續三週的對峙,紐約時報報導說,週三(12月14日)晚間,世界小姐組織爲林耶凡接受媒體採訪打開綠燈,結束幫助中共進行言論審查。爲替中國人權侵犯受害者呼籲而激怒中共的世界小姐參賽者林耶凡被允許再次發聲。 根據林耶凡的家人和朋友所說,選美官員警告林耶凡,如果她公開談論中共摘取良心犯器官做移植的事情,她將被取消參賽資格。 12月14日晚,林耶凡主演的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華語新片《血刃》(Bleeding Edge)於華盛頓DC舉辦美國首映會。由於該片深刻表現兩大敏感話題──活體摘除法輪功學員器官和中共的網絡防火牆,從製作到上映,一直備受各方關注。在首映會前三個小時,林耶凡才被通知允許與會。 電影講述了一位西方網路專家在中國參與用於監視和封鎖網路的「金盾工程」時,突發心臟衰竭,被送進手術室做緊急心臟移植。當他一步步發現自己心臟來源後,決定冒着生命危險,去營救一位因爲信仰身陷牢獄的年輕母親。 林耶凡扮演這位年輕的母親。該片曾在英國議會、加拿大溫哥華亞洲電影節等地放映。影片榮獲第51屆「加百列獎」(Gabriel Awards),影片主演、加拿大世界小姐林耶凡憑藉出色演技獲加拿大「雄獅獎」(Leo Awards)最佳電視電影女主角和溫哥華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今年12月的選美大賽,林耶凡被噤聲。《華爾街日報》13日報導說,川普近日似有意重新界定美中政策,如果川普想要再踩中共紅線,或可利用本週在華府舉行的世界小姐決賽的機會,會見加拿大參賽者林耶凡。 在強大的正義輿論壓力下,世界小姐組織又鬆口,允許林耶凡接受採訪和說話。 在《紐約時報》簡短的電話採訪中,林耶凡婉拒談論她是否曾被噤聲,而是讚揚世界小姐組織允許她參加決賽。決賽將在週日(美東時間12月18日)晚上直播,預計將吸引全球10億觀衆。「他們的確給了我這個平臺,我現在能夠自由說話了。」 林耶凡也說,選美執行董事朱莉婭·莫利允許她參加電影《血刃》首映禮。該影片由林耶凡主演,描述中共摘取囚犯器官的殘忍。 在給《好萊塢記者》的聲明中,莫利說她從未禁止林耶凡參加週三晚上的首映禮。該活動是由共產主義受害者紀念基金贊助。 去年,中共禁止林耶凡參加在三亞市的世界小姐決賽。林耶凡說,選美官員沒有爲自己跟中共交涉。但是他們允許她保留加拿大小姐頭銜多一年,以便她能夠參加2016年的決賽。
林耶凡向《紐約時報》重點談論了她的項目。該項目旨在喚起人們關注中共迫害法輪功(一種基於真善忍原理的佛家修煉方法)。法輪功學員遭到監禁和酷刑。 林耶凡和其他中共政府批評者說,獄中法輪功學員的器官被強行摘取,爲陰暗的移植行業帶來滾滾財源。林耶凡告訴《紐約時報》:「中共沒有一個可行的自願器官捐獻系統,因此一些人必須死。」 她知道,她的聲音很難越過中共嚴厲的審查抵達大陸,但是她說她在決賽當中的現身可能激勵其他人對抗中共。 她說,她今年訪問臺灣的時候遇到一個大陸旅遊團,其中好幾個人認出她,要求跟她合影。 「儘管中共審查了60年,但是人們並不相信他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她指的是過去一年中共試圖妖魔化她。「我今年也許會名落孫山,但是如果他們能夠看到我,我希望人們將受到鼓舞。」(文/盧笙)△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