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光风霁月 人品如莲的周敦颐(图)
 
宇祥
 
2016年4月22日发表
 
周敦颐为官清正,以廉判明断著名,数洗冤狱,敢于为民请命;注重教化,以道学倡士。

【人民报消息】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他自幼喜好读书,「以名节自砥砺」,视轩冕之贵、金玉之富犹如铢尘一样的轻微,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为官清正,以廉判明断著名,数洗冤狱,敢于为民请命;注重教化,以道学倡士,士皆从化,史称其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周敦颐因政绩突出很快被推荐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依然负责办案。当时有个犯人,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然而南安军转运使(即南安的行政长官)王逵却想重办,执意将他处死。王逵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悍吏,众官虽然都认为这个案件是错判,但慑于王逵的权势,谁也不敢出面讲话。 唯独周敦颐挺身而出,对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据理力争,但王逵根本不听,周敦颐当即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草菅人命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种事我绝不做。」这句话使王逵醒悟过来,放弃原来的意图,囚犯得以幸免。事后,王逵不仅向同事们夸赞周敦颐的贤能,还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举荐他。 他任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昭雪平冤为己任,不辞辛苦地巡视自己管辖的地区,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一一巡察。他行至端州时,当地百姓将知州杜咨垄断端砚一事向周敦颐告状,要求彻查,还百姓公道与生路。 原来端州盛产优质砚石,端砚号称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知州杜咨,人称「杜万石」,利用职权垄断整个砚石的开采、砚台的制作与销售,不允许民间开采。周敦颐调查清楚后,于是详陈历任知州包括现任知州杜咨在内,无不索取和强占端砚的开采,逼得砚民叫苦连天。为杜绝这项弊端,周敦颐请朝廷下令:地方官不仅不能参与端砚石的开采,而且自取不得超过二枚。奏疏得到朝廷批准,将端砚的开采权归还于民。 他重视教化,每到一地为官,都倡议建学校、兴教育,并利用公务之余亲自登堂授课。他的人品与学识曾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他三十岁时,大理寺臣程珦久闻其为人刚正、善于断案的美名,「视其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因与为友」,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拜他为师,程颢、程颐后来皆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人称「二程」。他们后来说,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先生讲道,「慨然有求道之志」。 周敦颐任赣州通判时与上司赣州知府赵抃建立深厚的友谊。赵抃钦佩周敦颐「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之风范,周敦颐则敬重赵抃「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之秉性。赵抃也是非常注重教化之人,两人分析要将虔州治理好,还须通过讲学帮助读书人加强自身修养,在社会上兴起学习风气,从而提高百姓素质。他们一起创立「清溪书院」,并在书院里讲学,赵抃讲「慎独乃入德之门也」,周敦颐讲「君子不贰过」的内容,其意都是严格要求自己的为人之道,深受人们的欢迎。每当他们来讲学时,「士之从学者甚众」,整个学校座无虚席。在他们二人的倡导下,各级都大兴讲学之风,虔州呈现出政治清明、百业兴旺、民风纯朴、文风鼎盛的繁荣世景。 周敦颐淡泊名利,从不以权谋私,写了《任所寄乡关故旧》给家乡族人,诗中一句「官清赢得梦魂安」道出他为官的宗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曾自述:「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从中可见其操守和旨趣。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还将大部份资助了他人,自己虽然清贫却从不以为苦,反而处之泰然。有一次他患病,友人潘兴嗣前去看望他,感叹道:「视其家,服御之服,止一敝箧,钱不满百,人莫不叹服。此予之亲见也。」 他任南康军知军时,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濂溪命名,以志清白,并在此创办了濂溪书院,晚年即归隐于此。他或参经悟道,与高僧、道人交游;或讲学教徒育人。一生酷爱莲花,在书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种植莲花,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他在其名篇《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谓莲如其人,其人如莲。 (参考数据:《宋史》《周濂溪集》等)△

 
分享:
 
人气:19,29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