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父母把我養大 我陪他們慢慢變老(圖)
 
2016年6月9日發表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機場,回國前顧全平(左二)夫婦與兒子顧頤(右一)、孫子合影留念。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溫陽漾綜合報導)父母把我養大,我陪他們慢慢變老!最好的陪伴——帶患癌父親南半球「重生」之旅;伴失智父環半島,「趁他還能走時,趕緊出發」……下面報導三則父子親情感動人心的故事。 伴失智父徒步環半島 有愛不覺天涯遠 21天的徒步環臺灣半島行,一對來自臺中的劉姓父子做到了。一個是行爲像小孩的老者,一個是時值壯年、還得扮演慈父及好友角色的兒子,3月4日上午他們在臺東搭熱氣球自由飛爲這段感人的旅程劃下完美的句點。 劉春財60歲的時候得了失智症,家庭生活頓時變了調;35歲的兒子劉旭傑半年前開始萌生「帶着老爸徒步環半島」的計劃,想要用最簡單卻有些辛苦的方式,要和父親一起留下溫暖美好的回憶。半年來劉旭傑趁着假日帶着父親到公園散步、小山健行、練體力,他的努力與毅力終於獲得家人的同意。他說:「趁着父親還能走得動時,就得趕緊出發」。 2月13日下午,劉旭傑與父親從新竹湖口推着一部拖車出發,倆人並約好完成前要一起當「不刮鬍子二人組」;經北橫、中橫、東海岸再從玉長公路穿越山脈要走到縱谷的臺東鹿野搭熱氣球。 一路上,僅在山區較艱困路段投宿旅社,其它都搭營度夜。3月3日晚間這對沿路收集了滿滿關懷與愛心的父子,終於來到了目的地~臺東鹿野,並預約了隔天清晨熱氣球自由飛,3月4日清晨,熱氣球帶着倆人的夢想起飛,劉爸爸興奮地看着腳下大片的田野風景,一路上和兒子說說笑笑。 被問到有什麼心得,劉旭傑說:「有愛不覺天涯遠」!他說:「從不同的角度領略這片大地的美好併爲此行劃下完美的句點,很值得」。 最好的陪伴——帶患癌父親南半球「重生」之旅 據3月3日新華社的一篇報導,重慶攝影師顧頤寫下了一段領悟:「父母就在天地中,當父母漸漸老去時,當他們漸行漸遠時,我們在哪裏?我的選擇是——父母把我養大,我陪他們慢慢變老!」 3年前,顧頤的父親顧全平被診斷出晚期胃癌。隨後的一場手術,以及長時間的化療讓平日裏健朗的顧全平瘦得變了一個樣。顧頤的母親也在3年間,兩度骨折,行動不得不依靠柺杖。 顧頤說,自己平時忙着生意,以前總覺得父母的身體好,以後會有很多時間陪他們。自從父親顧全平生病後,整個人都變了,體重直降。「我覺得當時的感覺就是父親快走了。心裏面很難受、很愧疚。」 爲陪伴父母,顧頤安排了一趟家庭之旅:一起到地球另一端的澳大利亞旅行。從去年11月起,3個多月的旅行對於顧頤來說可是一段「重生」之旅。 從他們一家登上越洋飛機起,顧頤就開始用手中的相機記錄父母的點點滴滴。每天面對着不一樣的新鮮事物,性格內向、平日不愛說話的父親漸漸開朗起來。 旅行中有一個特殊的日子12月8日是顧全平夫婦結婚50週年紀念日。顧全平告訴兒子,年輕的時候,家裏窮,沒有給母親象樣的婚禮,今天要重新向母親求一次婚。 那天一早,顧全平用歌聲將自己寫給妻子的一段話唱了出來。隨後,他捧着一大束一早採摘的野花,單膝跪地向妻子「求婚」。此時,顧全平的妻子早已感動得淚流滿面。隨後,二老用從14000英尺的高空跳傘的方式來紀念他們共同攜手度過的半個世紀。顧全平慶祝金婚的方式讓顧頤最終明白,這趟旅行是值得的。 旅行期間,顧頤拍攝了3萬張左右照片,整理出來的《重生——獻給父母金婚》圖集在網上引發了人們對家的重新思考。 父母間、父子間的心扉日漸打開的同時,1月27日回到重慶後,顧全平父母身體也漸漸好轉。「我們爲人子女,整天的忙碌到底是爲了什麼?能夠讓家人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有意義了。」顧頤說。 蘇州花甲老人載九旬老父「逛街」 江蘇新聞網報導,在天氣好的日子裏,人們總能在蘇州吳江的街頭看到一對父子,年過花甲的兒子慢悠悠地蹬着踏板,坐在後面小板凳上的90歲的父親,悠閒地看着沿街的風景。這樣的場景,已經在吳江出現18年了。 只要天氣允許,每天上午,68歲的陳福寶都會騎着三輪車載上父親去街上逛逛。陳福寶家到父母家距離不遠,但路不太好走,要過橋,還要走小路。上橋的時候,陳福寶經常要下來推着走,陳福寶說,之前也考慮過使用電瓶三輪車,但是父親年紀大了,坐在車上要平穩,所以還是使用了人力三輪車。 18年前,陳福寶的父親患上了嚴重的氣管炎,剛開始陳福寶只是載着父親去醫院看病取藥,後來父親的病情穩定了,但年紀大了腿腳變得不便,陳福寶就想載着父親到街上轉悠。從那以後,無論是去逛公園,還是拜訪老朋友,他都是老爺子的專職司機。 陳福寶有兄弟姐妹五個,對於照料年事已高的父母的日常生活,兄弟姐妹們從不推諉。作爲子女,陳福寶覺得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他想載着父親一直到自己騎不動爲止。 陳福寶說,父親把大家撫養大,作爲子女來講,會陪着父親慢慢變老……△

 
分享:
 
人氣:24,976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