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火戰車》海報。

【人民報消息】《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是一部於1981年出品的英國電影,由休.哈德森擔任執導,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音樂、最佳服裝、最佳創作劇本四項大獎,它拍出了體育競技場上的美姿,配樂悠揚動聽,故事感人,是80年代勵志型電影之一。 電影改編自真人真事,以兩名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運動員哈羅德.亞伯拉罕(Harold M. Abrahams)和埃裏克.利德爾(Eric Liddell)之經歷爲藍本,描述他們在1910年代末至1920年代初期間,怎樣透過努力成爲英格蘭及蘇格蘭的奧運田徑選手,而最後分別贏得100米及400米短跑金牌的故事。 用跑步光耀神 故事發生在1919年。20歲的英籍猶太人亞伯拉罕考入了劍橋大學。他雖然家境富裕,但在當時的英國,猶太人備受歧視。他擅長跑步,在朋友奧布里和林賽勳爵的幫助下,他成功地打破了「三一學院短跑」700年未破的記錄。亞伯拉罕更立志成爲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的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破除種族偏見。 而此時,在蘇格蘭也有一位短跑好手利德爾,是虔誠的基督徒,他認爲自己跑得快是神特意造就,運動員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精神,他將用跑步光耀神。利德爾說:「我相信上帝造我必有目的,祂讓我跑得快,我跑步時,可以感受到祂的喜悅!」 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出賽。比賽情況膠着之際,利德爾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終於搶先到達了終點。亞伯拉罕在看臺上目睹這場意志創造奇蹟的比賽,十分受到激勵。 1923年,倫敦舉行全國田徑賽,亞伯拉罕和利德爾同場較量,亞伯拉罕太過在意勝負,所以跑時看了對手一眼,就這一眼讓他落後兩碼敗北。亞伯拉罕的女友安慰他下次定能有更好的成績,但亞伯拉罕痛苦地說,他的速度似乎已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提高了。在場的一位名教練薩姆看到在這個失敗者身上有一種渴望拼搏的精神,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對他說:「那兩碼包在我身上」。教練針對亞伯拉罕訓練不足的弱點,指導他從基本動作開始系統地進行訓練。失去自信的亞伯拉罕漸漸恢復了信心。 之後亞伯拉罕和利德爾都被英國選爲奧運選手,參加1924年在巴黎舉行的夏季奧運。英國代表隊起程赴法時,利德爾才知道百米比賽將在星期天舉行。因爲星期天是安息日,他考慮再三,最後決定退出比賽。英國王子韋爾斯親王親赴巴黎督戰,領隊懇切地要求最有希望獲得百米金牌的利德爾爲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利德爾回答說:「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 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隊的400米選手林賽勳爵主動把自己參加400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爲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利德爾在最短的時間內刻苦鍛鍊耐力。比賽時,利德爾不僅奪得400米賽冠軍,而且還打破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觀衆向他歡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爾高舉起緊握的雙手,向無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賽勳爵致敬。 面對自我挑戰的勇氣 另一方面,亞伯拉罕雖然沒有與利德爾同一場比賽,但和他角逐的選手全是美國短跑名將,亞伯拉罕在200米的項目時沒有跑出好成績。在休息準備100米項目時,亞伯拉罕向朋友吐露出內心的不安,他說自己汲汲營營的追求社會認同、想要勝過所有人的想法,到底是爲了什麼?上場前,教練一封信鼓勵他,專注於自己,不要受外在認同束縛。最終,亞伯拉罕領悟到,面前最大的障礙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心理障礙,信心百倍地參加了百米賽,並奪得冠軍。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兩個真實的故事,如今再拿出來談論,意義非凡。因爲現代社會已經墮落了,往往爲了拿冠軍而不擇手段,比賽裏充斥着醜聞。至於說爭取獲勝是爲了榮耀神,而不是爲了自己的名利地位,就更讓現代人不可理解了。但在十九世紀20年代,神在利德爾身上展現神奇,虔誠的信徒們就更加敬畏和倚靠神。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神是真實存在的,人不偏離神引導的路,人就會收穫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