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福建土樓,因其大多數爲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福建土樓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高北土樓羣、洪坑土樓羣、初溪土樓羣和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羣、河坑土樓羣和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羣,主要分佈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於世。不單是最常見的圓形土樓,還包括了方形土樓、交椅形土樓等,覆蓋了完整的土樓羣建築樣式。 土樓以土、木、石、竹爲主要建築材料,利用未經燒焙的並按一定比例的沙質黏土和黏質沙土拌合而成,用夾牆板夯築而成,設計科學、佈局合理,數十戶、幾百人同往一樓,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處;堪稱「天、地、人」三方結合的縮影。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福建土樓依山就勢,佈局合理,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築類型。 20世紀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縣、龍巖市永定縣的土樓被美國人誤以爲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殊不知這獨一無二、從宋元時期就已經產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築,早在第一枚原子彈蘑菇雲騰雲駕霧之前,就已經在閩西南一塊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數個世紀了。 中國「福建土樓」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