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每勞蒼生念 不以黃屋尊(圖)

宇祥




張九齡,唐朝開元年間名相,德才兼備,秉公守則,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

【人民報消息】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朝開元年間名相,德才兼備,秉公守則,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年幼時即聰敏,十三歲以書拜謁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讚其神童、必能致遠。青年時在鄉學教學有方,平日總是衣冠整齊,做事一絲不茍。

張九齡進士及第,其風度文章為當世之楷模,時人譽為「九齡風度」或「曲江風度」。其風度不僅在於為人「耿直溫雅、風儀甚整」(《舊唐書》)的才華與儀表,更在於其心系百姓、正義敢言的品格和節操。唐玄宗朝政時,看到張九齡總是風威秀整、直言進諫,以致後來每當有人向他舉薦人才時,他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新唐書》)

開元元年,擔任左拾遺的張九齡就上書宰相姚崇,提出「遠諂躁、進純厚」的用人重德的原則,堅持任官以「德望」為先,反對結黨營私、假權於人、賣官鬻爵等不正風氣。在吏部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時候,張九齡經常被邀參加對考生等級的評定工作,由於他公平允當,取舍認真,得到朝廷內外的好評。

開元四年,張九齡上書唐玄宗請行郊祀之禮敬天,又言:「乖政之氣,發為水旱;天道雖遠,其應甚邇。昔東海枉殺孝婦,天旱久之……」上書指出:若失德失政,上天就會顯示災異以警告,如表現為水旱災害等;天道至高,但其報應的卻很近。過去東海錯殺了孝婦,以致天旱很久。一個官吏不明察,一個人受冤而死,天還要昭明她的冤屈。而縣令刺史是與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應該是親近百姓的人。若所用非人,那水旱災禍之由來,豈只是因冤枉一婦人而起呢?

宰相張說很欣賞張九齡的文章,稱他文才出眾,其文「有如輕縑素練」,能「濟時適用」,提拔他為中書舍人內供奉,後至中書舍人。但張九齡對張說從不隨聲附和,秉公持正,對其一些斷然行事多有勸說。

如張說奉旨籌備封泰山盛典,因封禪之後有進階行賞之事,他在隨行人員中多安排其所親近之人,令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張九齡立即勸諫:「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提醒張說要選那些清流高品之人,提出在詔命未正式公布之前更改還來得及。張說沒有聽從,事後果然招致怨聲一片,因授爵不公而被罷相貶官。

開元十七年千秋節(唐玄宗生辰慶典),大臣們有的進獻奇珍異寶,更多的按當時風尚皆以寶鏡進獻。唯張九齡進《千秋金鏡錄》五卷,具陳前古興衰經驗及教訓,希望皇帝以人為鑒,洞察吉兇,指出「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淋漓盡致地展示其「彰善懲惡,見義不回」的「曲江風度」。

該書引經據典,內容包括敬天、親賢、遠佞、勤民、修身等十章,以古論今講時弊所在,並指出如何改變應對。提出人們往往重視借鑑明鏡,不重視借鑑歷史,人應以史為鑒來檢查、反省自己,以存善去惡,成為至人。唐玄宗對此予以頒詔嘉獎。

開元二十一年,張九齡任職宰相,倡導仁政,推行教化。他在奉和唐玄宗的詩中說「每勞蒼生念,不以黃屋尊。興化俟群辟,擇賢守列藩。」在為國家起草的詔書中說「言念蒼生,必必遍於天下」、「以誠告示,其或知歸。何必用威然後致理?先務仁恕寧不懷之?」

張九齡深明教化的特殊社會功能,說「道者眾妙之門,而心者萬事之統」。他提倡少用刑獄,認真依法辦案,不徇私心,其「累歷刑獄之司,無所不察」,又能面決是非,口成案牘,均得其平。設置十道採訪使,掌監察州、縣官吏,舉善懲惡,廣開言路。

張九齡關注民生,保民育人,重視農桑,反對黷武,為國家起草《籍田制》,從皇帝至朝廷百官都要在春耕季節參加藉田勞動,以「重農桑,輕賦稅」。他自己親自兼任河南開稻田使,在中原地區推廣南方的水稻種植技術,大興農田水利。主持開鑿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交通且造福後人。因大力發展農業,唐朝在開元末和天寶初,國家財力和百姓福祉達到開國以來的高峰。

張九齡有著鑒人之識,擅於識別忠奸,認為「國家之敗,由官邪也」。李林甫不學無術,卻又妒賢嫉能,擅於阿諛奉承,欺上瞞下,陷害好人,時人謂之「口蜜腹劍」。李林甫欲任宰相,張九齡上書反對:「宰相關係國家安危,李林甫非社稷之臣,像他這樣寡德少才之人當宰相,我擔心今後國家會因此而遭殃。」後來李林甫果然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奸相。

張九齡在《上封事書》指出選官重德的重要性,認為凡是輕薄失節的人無論有才與否,一概加以抑制。強調只要是賢能,有「聲實」,就可以越級提拔。

在開元之治中,張九齡推薦任用的賢才有:嚴挺之、王維、孟浩然、袁仁敬、皇甫冉、盧象、包融、李泌、周子諒等,這些人都是稱善一時的人物,他們皆以道義相交,光明正大,始終不渝。

如王維在《獻始興公》詩中稱讚張九齡:「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稱他身為宰相,用人唯賢,不結黨營私,對於國家的官爵不徇私出賣;其所作所為無不以國家利益為重,無不為百姓著想。

《新唐書》稱其「議論必極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張九齡多次上書直言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種種劣跡,遭其排擠和誹謗,被貶為荊州長史。

在荊州,張九齡寫了《感遇十二首》,詩中有「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稱讚蘭桂的芳潔質量、欣欣向榮的生命力,其美好完全出於自然天性,而並非為了求得人們的賞識,表達了自己堅守正道、不與奸佞同流合污的決心。

張九齡還寫道「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他謫居之地正是橘之產區,於是借丹橘喻己節操,說丹橘葉茂枝繁、經冬不雕四季常青,並不是因為那裏地氣和暖,而是因其自有淩寒傲霜的本性。後人讚張九齡「清節不染於濁流」。

張九齡在《望月懷遠》中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名句道出盛唐一代賢相坦蕩博大的胸懷,千古流傳。

(資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曲江集》、《資治通鑒》)△

(有刪改)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7/6/29/6577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