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新闻奇才憧憬新中国 命丧中共劳改营(图)
 
2018年5月25日发表
 
赵敏恒是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图为赵敏恒与夫人谢兰郁。

【人民报消息】赵敏恒,中国近代新闻界的先驱之一。他是第一个报导西安事变的记者,第一个在美国取得新闻学硕士的中国人。他曾任路透社中国分社社长、远东司司长,多次在国际领域首发新闻,引起轰动,获得了路透社内部的最高奖「金烟盒奖」。 1949年,他拒绝了国民政府方面的邀请,不去中华民国政府被迫迁移地台湾,也未接受其它新闻机构的高职。他选择留在大陆,把信任票投给了共产党。 1955年,赵敏恒被当作「国际间谍」、「敌特份子」逮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里,他对妻子和儿子说:「原来我们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是什么都不懂。」 ◎ 民国明星记者 赵敏恒1904年在南京出生。1916年,他以江苏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即清华大学前身),当年同班同学有梁实秋、罗隆基、孙立人、吴国桢等。1923年,赵敏恒毕业后即官费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归国。 1928年初,赵敏恒出任英文《北京导报》的副总编辑,也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情报处副科长兼秘书。同年8月,他加入英国路透通讯社,先后任南京特派员、汉口特派员,中国分社兼重庆分社社长,并兼美国联合通讯社驻南京特派员。「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际新闻社、英国每日电讯报、日本朝日新闻社、苏联塔斯社都曾聘请他发布新闻。 赵敏恒具有很高的新闻敏感性,曾经率先报导过几次大事件。例如,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当日,赵敏恒根据去西安的交通中断等线索,加上自己对国内各派力量的了解,判断出张学良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了蒋介石。他向路透总社发电,成为第一个向全世界发布这一重大新闻的记者。 1943年10月,「开罗会议」秘密举行。当时赵敏恒参加的路透社记者「访英团」正好途经埃及,他在开罗街上碰到了蒋介石的侍卫长,又获知多位苏联军政要员也在当地,再经美联社查证,得知罗斯福总统不在华盛顿。于是,他决定抢发新闻,由路透社发出的「开罗会议」的头条消息比美联社早了14个小时。 因此成绩,赵敏恒荣获路透社内部最高级的「金烟盒奖」,盒子上刻有他的英语名字「Thomas Ming Heng Chao」。他并被晋升为路透社远东司司长。 1945年,赵敏恒创办了《星期快报》,任重庆《世界日报》总编辑,兼任复旦大学教授。 ◎ 走还是不走 1949年,赵敏恒和妻子谢兰郁面临选择:共产党即将统治大陆,离开还是留下? 赵敏恒有名气,有才华,与国共两党都有互动,人脉甚广。他如果要走,有很多机会。当时,《香港日报》总编辑的位子等着他,新加坡《 星岛日报》总编辑请他加盟,联合国也邀请他去美国总部担任新闻官员。 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汤恩伯三次催赵敏恒赴台,连机票都已订好。宋美龄也派她的留美同学张蔼真来找谢兰郁,劝其去台湾。谢兰郁的二姐和身为国民党立法委员的丈夫登门劝说,希望妹妹和妹夫与他们一同离开,也可先到香港静观局势,但是赵氏夫妇都不加考虑。 赵敏恒在上海结交了不少左派朋友,其中有田汉和安娥夫妇。田汉对他说:「共产党是了解你的,你不要走!」他还说,周恩来也欢迎赵留下,并答应在北京给他安排工作。当年在重庆时,周恩来曾多次宴请赵敏恒,请求他向路透社多报导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情况。 经过考虑,赵敏恒决定,哪里也不去,全家拥抱「新中国」。 ◎ 什么都不懂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赵敏恒。
中共建政后,赵敏恒在家里坐了一阵冷板凳,并未等到周恩来许诺的「安排工作」。后来,在时任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邀请下,他回校任教,担任新闻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研室主任。 1955年,中共在全国发动「肃反」(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运动,复旦大学在清查特务时,为路透社工作过的赵敏恒被逮捕关押,罪名是「国际间谍」、「敌特份子」。赵坚决否认。 谢兰郁多次上诉、为夫鸣冤,结果被她任职的第60中学打成右派,送去青浦农场劳动改造。1961年,她的右派「帽子」才摘掉。谢兰郁在抗战期间为「中国妇女慰劳总会」和「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救助流离失所的儿童。这些中共原先承认的功绩反而成了她的历史「包袱」,也被一起算账。 复旦大学后来查明赵敏恒不是特务,应该释放,但是市委书记柯庆施不同意纠正冤判赵敏恒的错误,到了1960年,反而判他8年徒刑,发配到江西新余矿山接受「劳动改造」,刑期从1955年被关押时算起。 离开上海前,谢兰郁带着儿子赵维承去探监,惊见赵敏恒的头发全白,身体消瘦。妻子问他是否要上诉。他说:「不要上诉了,没有用的。」他摸着儿子的头说:「原来我们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是什么都不懂。要好好学习呀!」 仅仅几个月后,1961年1月6日,赵敏恒死在了江西劳改场,时年57岁。谢兰郁和儿子赶到新余矿山,看到了一口薄皮棺材。据官方的说法,赵敏恒是因为跌跤出血,感染了破伤风菌后死亡。谢兰郁提出开棺见尸,不被允许。她再要求与赵敏恒曾一起劳动的犯人谈话,也被拒绝。这时,儿子赵维承对她说:「不要再提要求了,弄不好,我们自己也回不去了!」母子二人带回了一条羊毛被,作为赵敏恒的遗物。后来赵敏恒的尸骨也找不到了。 赵敏恒从名记、教授变成了「特务」、劳改犯,家人的生活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经济拮据,谢兰郁开始变卖首饰和物品,甚至把路透社的奖品金烟盒也卖掉了。他们还不断搬家,房子越换越小,从复式的日式小楼,一直搬到了复旦农场的工棚。竹排编的工棚四面透风。赵维承回忆说:「屋中狭窄,我常躺在床上看外面农田和建筑工地的情景,夜晚则数着天上的星星离去。」 1970年,打击又落到了赵敏恒儿子的身上。因为一群复旦教授的子弟在私下里「关心国家大事」,加上他的「出身」问题,又受到牵连,赵维承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 ◎ 路透社没有忘记 赵敏恒走了,尸骨不知去向,死因未明。不过,仍然有人记得他。 文化大革命后期,路透社社长访问中共国时,曾向时任总理周恩来提出要见赵敏恒,可是赵已不在人世了。 1982年,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赵敏恒的案子做出结论:「对所谓『特嫌』问题,与事实不符,应予否定。」此时赵敏恒已经过世21年有余了。 1993年,谢兰郁去世。赵维承将父亲生前的几件物品与母亲的骨灰合葬。 后来,路透社驻中国首席代表白尔杰亲自来到赵家,慰问致意,并赠送赵维承两千英镑。他说,这是受路透社远东司人事部长的委托,因为本社有一笔基金,专为社员的家属解决困难。 中共为了「统战」之需,出版了《爱国报人赵敏恒》,说他爱国和拥护共产党,留在大陆而不随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去台湾,更不提他被诬陷和迫害致死的惨剧。中共官方媒体对赵敏恒的冤案也总是一笔带过。复旦大学新闻系还设立了「赵敏恒奖学金」,但是,有多少复旦学子和中国人了解这位一代名记的遭遇呢? 对于赵敏恒亲属承受的痛苦坎坷,唯有在友人的记叙中才能看到一些真相。赵维承的好友在文章里说,莫须有的政治迫害给赵家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百度百科里,关于赵敏恒的生平,最后一行概括了这位新闻奇才在「新中国」的人生:「1955年7月因『国际特嫌』蒙冤入狱,1961年在江西逝世。1982年获得平反。」 巨著《九评共产党》有一段权威评论是这样说的:历史的教训是:共产党的任何承诺都不能相信,任何保证都不会兑现。谁在什么问题上相信了共产党,就会在什么问题上送掉小命。△ (原标题为:《新闻奇才拒赴台湾 命丧中共劳改营》高天韵编写,人民报修改) 参考文章: 吴中杰,「一代名记赵敏恒」,网刊《民间历史》。 淳于雁,「赵敏恒留守大陆的悲惨结局」,《澳洲日报》《不老屯漫笔》专栏,2013年5月18日。
 
分享:
 
人气:289,68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