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十丈蓮花的傳說 貞孝節烈的清朝吳貞女(圖)
 
杜若
以蓮花象徵貞潔的芳魂,吳貞女當之無愧。

【人民報消息】吳貞女是清河人,其父名諱慎裕,是個儒士。因家境貧困,替官府做些抄寫謄錄的差事。吳母向來嚴守女德的禮儀規範。在生下貞女的前一天夜裏,夢見自己口吞蓮花,醒來後便生下貞女。吳父去世之時,貞女年齡尚小,卻整日寡言寡笑,靜靜地拿着刀和尺,學習女紅。 不悔婚約 彌補亡夫遺恨 吳母將她許配給同鄉的徐家之子。徐家也是寒門,生活艱難,且又遭逢戰亂等種種災難,導致吳貞女都已二十八歲了,徐家仍沒能將她娶進門。這一年,徐家兒子死於癆瘵,撇下了年邁的母親。吳母獲知女婿訃告,隻字未提。她知道女兒賢慧,一定會去盡喪哭吊。 一天早上,貞女起床後,忽然哭着對母親說,夢見一個儒生穿戴衣冠在門外拜她。她想,恐怕徐家郎君已經去世了。吳母忍不住哭了起來,這才告訴她實情。貞女趕緊換上麻衣喪服,前往徐家守喪哭吊。 來到徐家,貞女先拜見婆婆,再哭悼夫君。路過的人聽到她的哭聲,都情不自禁地止住腳步,跟着落淚。婆婆含着眼淚告訴她:「我沒有福氣,辜負這麼賢慧的媳婦,是天意,是命運,我還能說什麼呢?」婆婆勸她,既已表達哀情就趕緊回家吧。 貞女說,既然已經登堂拜過夫君亡靈,就已是徐家的人了,還要回哪兒呢? 婆婆說家境貧窮,沒死的人也即將成爲餓殍,再添一個新婦,難道要喝西北風過活嗎? 貞女擔心夫君驟然去世,年事已高的婆婆無人照顧,夫君在九泉之下也會引咎自責。所以想承擔起夫君未盡的責任,以彌平他在九泉之下的遺恨。 貞女說她可以用雙手掙錢,養家餬口。婆婆又擔心,這樣一來新婦的母親就無人照顧了。貞女請求早晚來往兩家之間,既能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又能代替亡夫照顧婆婆。 孝德感天 天女入夢賜仙丹 貞女精於女工,刺繡、雕刻、繪畫,樣樣精通,所繪形象栩栩如生。人們得到她製作的玉佩、香袋等對象往往視爲寶貝,好好地珍藏起來。 有人憐憫貞女,要付雙倍的價錢買她的手藝製品,但貞女都拒絕了,她說:「我失去了丈夫,這些不幸的遭遇都是因果報應所致,怎麼還敢獲取非分之財,再自己招罪呢?」 人們聽貞女這麼說,更加敬重她的節義,想要得到她手藝製品的人越來越多,抱着求寶心態的人們接踵而至。 由於貞女過度勞累,眼睛幾乎要失明了。一天夜裏,她夢見天女降落在庭院,授給她一顆仙丹,說:「我是天孫(織女),憐憫妳貞潔孝順,且又疾病纏身,攜來神丹相送,妳可以吞下它。」 貞女看那仙丹渾圓如珠,璀璨如火,便向天女行禮道謝,一拜再拜之後才吞下那顆仙丹。 天女離開後,貞女感到心神安寧,疾病也立即消失了。次日,她又繼續刺繡雕繪,做工效率比以前更高了。 幾年之後,婆婆病倒了,貞女衣不解帶地服侍她幾個月。婆婆彌留之際,笑着對她說:「我不幸有個夭折的兒子,又多麼幸運,有妳這樣孝順的媳婦!這幾年來,我得到妳的照顧,遠遠勝過兒子在世的時候。如今,我就要去黃泉見妳的公公和丈夫了,我會把妳的孝行告訴他們。孩子,我希望妳回家去,依着母親一起生活,不要再掛念我了。」說罷,瞑目而逝。 寄居廟庵 誦經禮佛 婆婆去世後,貞女懇求幾位鄉鄰代她出售屋子和一些物品,作爲喪葬費,鄰居都答應幫助她。葬禮辦完後,貞女返回孃家,與母親相依爲命,誓不再嫁。每到清明寒食節,貞女總要到徐家墓前奉上一碗麥飯,痛哭祭拜逝去的親人。每次貞女嚎啕痛哭時,長河之水嗚咽不流。 由於吳家老屋年久失修,無法居住,修繕起來又相當困難。當時,河北有座大王廟,裏面住着的一個尼姑,以前是名門閨秀,通曉佛門戒律,發誓永不沾染紅塵。還有一寡婦劉嫂,帶着自己的一雙子女在廟裏居住。 貞女與女尼熟悉,於是帶着母親寄居廟中。平日,貞女在庵中陪伴衆人做縫紉、刺繡等女工,剩餘的時間就學習誦經唸佛。每當柴門靜靜掩上,但見燈火相照,一片寂靜安然。 以身殉節 十丈蓮花耀雲霄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民間出現一支聲勢浩大的反清大軍——捻軍。捻軍氣焰猖狂,從山東席捲而來。當時正值元宵節,縣衙長官歡宴暢飲,賞燈聽曲,沒做絲毫防備。當上萬捻軍突然飛奔而來,縣府官員嚇得四下逃散,縣城百姓遭到捻匪虜掠、燒殺,境況真是慘絕人寰。 三天之後,貞女等人還待在房間內,渾然不知外面發生什麼事。有鄉里人被捻軍威脅,登上牆頭告訴廟裏的人。女尼出門探望,但見漫山遍野都插着捻軍的旌旗。女尼趕緊關上廟門,說:「賊人來了,怎麼辦?」 貞女淡定從容地穿上衣服和鞋子,跪下來請求母親訓導。吳母睜大眼睛,看了女兒很長時間,最後緩緩地說道:「那些賊人都是狗羊一類的畜生,肆意姦淫,無惡不作。我都不想看見他們,更何況你們呢?」吳母贊同女兒貞潔的志向,提議一起走,於是居住在廟裏的六人同時投水,以身殉節。 待捻軍逃竄後,縣民聽說此事,雖沒有向官府申請旌表,嘉獎貞女與節婦,但人人都稱讚吳貞女「真是貞潔的女子」。 一轉眼幾年過去了。有一天,一個皖南書生偶然來到貞女殉節的地方。當他向着流水遠眺時,忽然看見一位美麗的女子站在水上,風姿卓雅,儀態萬方。那女子手捧着紅色的蓮花,邊走邊歌: 「採蓮復採葉,骨似寒冰心似鐵;猶記湘壘畢命時,魚不敢吞龍不齧。 採蓮復採根,生爲貞體死貞魂;既與煢獨又寇亂,生之殺之天地恩。 採蓮復採藕,纓絡垂珠大如鬥;精衛銜冤不敢啼,猶向重泉攜母手。 採蓮復採幹,苦海苦海有彼岸;生亦死兮死亦生,太息重呼諸女伴。 採蓮復採花,彩雲一片喚朝霞;金銀珠寶有宮闕,帝許貞魂去作家。」 書生癡癡地聽着,忽然有一個當地人認識貞女,立即大聲高喊:「這是吳貞女啊!」美人丟下紅蓮花,瞬間就消失了。但見紅蓮花亭亭玉立,直立在水面上,約有十丈高。蓮花放射出來的光采照耀雲霄,過了一個時辰才漸漸消失。 (參考數據:《夜雨秋燈錄》)△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仙鶴飛鳴 五鹿致祭(圖) 2019/11/12 (28,053次)
寬厚的劉公通過神仙考驗 煉得靈藥(圖) 2019/11/9 (26,134次)
劉子儀醫德高尚 神仙賜方制膏藥(圖) 2015/9/12 (19,266次)
輪迴轉世 死而復活 講述前世的故事(圖) 2019/11/12 (258,958次)
驗證歷史 一篇56年來不衰的好文章(圖) 2019/11/11 (357,796次)
跟隨神揀選的川普 習近平才能脫離險境(多圖) 2019/11/10 (334,925次)
解迷!一睡幾個月不醒 睡美人原來不是病(圖) 2019/11/9 (265,289次)
科學家說又有新發現啦!其實沒發現(多圖) 2019/11/7 (374,715次)
得到曾慶紅的緊急通知 賈慶林慌了神兒(圖) 2019/11/6 (813,353次)
小笑話:老江,閉着眼,你能摸出哪雙手是老婆的嗎?(多圖) 2019/11/4 (496,802次)
尋找真正認同中華民國的2020總統(圖) 2019/11/3 (364,282次)
解迷!爲何國王耗盡財力不停建造各式輝煌王宮(多圖) 2019/11/2 (425,666次)

向日葵是造物主送給人類的一個奇蹟(圖) 2019/11/1 (270,634次)
天象驚人!習近平四中全會地位沒動搖的原因(多圖) 2019/10/31 (439,261次)
華郵美化巴格達迪之死 遭金裏奇痛斥(圖) 2019/10/28 (293,815次)
神的慈悲!彭斯第二次美中關係演講 (多圖/中英全文) 2019/10/27 (330,793次)
很久很久以前 神在地球上造了三種人(多圖) 2019/10/25 (294,916次)
曾慶紅滿嘴跑舌頭 韓正配合江血染香港(多圖) 2019/10/24 (596,094次)
讓人心跳!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生物(多圖) 2019/10/23 (251,562次)
四中全會 擬增補王岐山爲政治局常委(圖) 2019/10/22 (640,935次)
偷汽車關監獄 薄熙來被黑老大踢腫肛門 服帖喊爹(圖) 2019/10/21 (698,849次)
中華民國2020總統大選 花會落誰手(下)(多圖) 2019/10/20 (315,948次)
她的經歷證明 外星人是人類的敵人(圖) 2019/10/19 (250,884次)
中華民國2020總統大選 花會落誰手(上)(圖) 2019/10/18 (329,955次)
科學家很興奮,說是在火星發現了這個(多圖) 2019/10/18 (399,882次)
曾慶紅急眼了!想當年王冶坪泄老江這祕密(圖) 2019/10/17 (586,082次)
香港百年法治 江爲退守 將其變地獄(多圖) 2019/10/16 (289,307次)
小笑話:尼泊爾總理嚇尿了(多圖) 2019/10/15 (368,558次)
圖片新聞:居高臨下看真實上海 2019/10/14 (304,583次)
外星怪物想幹啥?英國公開UFO檔案(圖) 2019/10/11 (244,215次)
誰說了算?最離奇死亡與最幸運逃生(多圖) 2019/10/7 (253,241次)
人頭豬身令人震驚什麼(圖) 2019/10/6 (305,077次)
恆星遭碾碎吞噬 神魔激戰人間 道高一丈(多圖) 2019/10/5 (394,680次)
毛臨終最後一句話點明習近平是傻瓜(多圖) 2019/10/4 (1,082,738次)
內幕:「一號工程」爲何成中共絕密中的絕密(多圖) 2019/10/3 (666,274次)
狗頭人證實《山海經》是真實歷史文獻(多圖) 2019/10/2 (259,609次)
小笑話:曾慶紅是江的心理障礙(圖) 2019/10/1 (355,998次)
對中共說不!她在美國被心臟病猝死(多圖) 2019/9/30 (349,740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