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五戊宴社(圖)
 
劉如
 
2019年3月19日發表
 
明 張翀繪《春社圖》(局部)。

【人民報消息】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 關於第五個戊日 在古代,人們用天干和地支互相搭配,表示年、月、日、時。天干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跟表示年份一樣,干支紀日也是「天干」在前,由「甲」開始,「地支」在後,由「子」開始,互相搭配。如甲子、乙丑、丙寅等,依次下去。干支紀日始於甲子,由於天干比地支少兩個,所以,這樣的搭配,如果最終要終於癸亥(也就是天干的最後一位「癸」與地支的最後一位「亥」能夠搭配上),要經歷60天,所以每60天爲一個甲子週期。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就是從立春那天開始,第五個以天干「戊」搭配某個地支紀日的那一天。立秋後的也是以此推算。之所以設在戊日,是因爲在天干中,戊己屬於中央,五行屬於土。 以立春(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國曆2月4日或5日)後第五個戊日計算,春社日期大約在立春後的第41天至第50天(國曆3月16日至27日)之間,約在春分(國曆3月20日或21日)前後。 關於社日 「社」是土地之神。古人稱天爲皇天,地爲后土,所謂皇天后土,共同孕育了生命與萬物,因此,人們崇敬天地,認爲土地有神的主宰,如大地之母,因此先秦時代,就有了祭祀土地神的活動。於是祭祀社神的日子就叫「社日」。那時社日並不固定。 到了唐宋時代,社日被固定下來,一年兩次。也就是立春或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稱春社或秋社。春社正逢萬物生髮,適合耕種的季節,主要爲祈谷,祈求社神賜福、五穀豐登。所以,春社目的是祈求神的護佑。秋社是秋收季節,爲的是報神,在豐收之後,報告社神豐收喜訊,目的是答謝社神,表達對土地神的感恩。 社日這一天,人們聚集在社廟,擺上豐富的食品供奉社神,大致有社酒、社肉、社飯、社面、社糕、社粥等,不同地方其供奉各具特色,在祭祀完畢後把食物給大家分享。 社酒,是社祭用的酒,相傳飲社酒可以治療耳聾,所以大家都不醉不歸。 社肉,社祭時用的肉,祭神完畢後,分割給參加社祭的每一戶人家。能夠分到社肉,人們認爲是受到神的恩賜。所以陸游在《社肉》一詩中寫到:「醉歸懷餘肉,沾遺遍諸孫。」他把肉帶回家,分給子孫們,讓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社飯,是祭祀社神所用之飯。先做好米飯,再把豬肉、羊肉、腰子、肺、肚、鴨餅、瓜、姜等切成薄片、調和五味,鋪在米飯之上。用葫蘆盛好,相互贈送。 通過祭祀社神的活動,人們在享受豐盛食物的時候就會念念不忘土地之神的恩德。代代傳承感恩之心,絕不會狂妄自大,破壞有序的大自然。△

 
分享:
 
人氣:38,94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