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文化 › 文章: | |
坚忍不拔 心忧天下的刘禹锡(图)
【人民报消息】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洛阳人,他的家庭是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刘禹锡耳濡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 刘禹锡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贞元九年考取进士,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他对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曾参与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人生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豁达的胸襟,身处逆境,心忧天下。 永贞元年,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赋诗《游玄都观》触怒当朝靠阿谀逢迎上来的权贵而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历夔州、和州刺史。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和宦海的沉浮。 在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按当时的规定,刘禹锡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目光势利,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自无好处,便多方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特撰写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刘禹锡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房子位于德胜河边,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自是别有一番风趣。刘禹锡见了这个环境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幅对联贴在新居:「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自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陋室铭》,请人刻于石头上,立在门前。 《陋室铭》流芳千古,让人在世俗的喧嚣中感受到心灵的那份宁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同年,在贬居的日子里俩人因为机缘而成了好友。后来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为他的长期遭受贬谪抱不平,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其中有「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一方面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的同时也为其不幸的命运而感叹,因刘禹锡的两度被贬一共是二十三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以「沈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答,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沈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的领悟也深深影响了白居易晚年的生活。 后来,刘禹锡回朝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随后任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及苏、汝、同三州刺史,他关心百姓疾苦,以大济天下苍生为己任。 在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使人民很快地从灾害中走出,回到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又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 |
| |
| |
相关文章: |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