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图)
周晓辉
2020年12月24日发表
古代女子主要通过宫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读书识字明理。图为清陈枚绘《月曼清游图册》局部。
|
【人民报消息】提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尤其是在中共摧毁中华五千年文明、极尽所能诋毁传统文化后,人们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么才能的,没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这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为了让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自然这也成为中共宣传古代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后的」所谓证据之一。不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实含义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敬天畏地」,讲求「天人合一」,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对儒(孔子)、释(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养性,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生活。不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风范,女子也要遵从「四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功。
也就是说,对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这样才能正身立本;其次仪表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随便;第三言辞要得体,有礼有节;还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懂得绣花织布等手工。
简言之,古人最重视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技艺,即「德重于才」,不论男女。
如何让人拥有德行呢?教化为径。古代男女有别,男子不论属于哪个阶层,都要学习仁义礼智信,学习如何修身,学习的途径或是学校老师的教导,学习《四书五经》,或是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而女子则主要通过宫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读书识字明理。
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有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之传统,教育内容包括德行和礼仪。到了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接受德行教育外,还要学习音乐舞蹈等,以修身养性。彼时刘向所撰《列女传》与班昭所撰《女诫》规范了女德教育的内容,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唐代宫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她总结自身处世治内的经验「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该书流行当世,对当时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宋代至清宫廷女子教育同样被大力提倡,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除了上层女性接受德行教育外,一般贵族和士大夫的女儿也可以在家通过父兄或家庭教师的教导,提高自身的修养。明清时代,簪缨之家、书香门第,女子读书已蔚为风气,明末更有女子私塾出现,而在婚姻中,女子拥有才华也是是否可以获得佳缘的助力器。
显然,几千年来,针对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个社会,而这也是古代社会长期维持相当程度道德标准的原因。
无疑,「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说的绝非是女子不应该拥有才华,而是强调德行最为重要。
(参考数据:《女诫》)△
(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