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灾异的根本原因是施政过失(图)
 
孙书香
 
2020年5月30日发表
 
董仲舒认为,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

【人民报消息】董仲舒将《春秋》所记载的日食星陨、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与政事得失进行对比,认为史家记载的灾异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是解释政治衰败的征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 读书不为追求私利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生于广川(河北景县)的富庶之家,家中藏书很多,他从小便痴迷读书。 景帝时期,二十几岁的董仲舒即被选拔为博士,据说他埋头读书,整整三年足不出户、目不窥园。中规中矩的董仲舒受到四方学士的尊重,司马迁也曾拜他为师。讲学时,董仲舒「下帷讲诵」,即挂上一幅帷帘,他在里面讲,弟子在帘外听。 董仲舒曾说「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读书的目的应是启智明理,而不应是为单纯追求个人私利。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时,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说法,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灾异与道德政治的关联在先秦就有记载,董仲舒将《春秋》所记载的日食星陨、山崩地震等反常天象与政事得失进行对比,认为史家记载灾异,不只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更是解释政治衰败的征兆;天道,不只是四季轮回、日升月落,而是仁义礼乐之道。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 董仲舒举例说,天将下雨时,人体病痛部位也会有预感,天意与人事交感相应,天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举头三尺有神明,上天时时察觉人的一言一行,所以做人做事要谨慎、畏天威。 当天子行王道施善政,人间就会风调雨顺、四季分明。天神会呈现龙凤、麒麟、嘉禾等祥瑞之兆;天子失德,背离王道施恶政,上天会降灾害以示警告,地震山崩、河水泛滥就是神的震怒。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所以施政的过失,是灾异的根本原因。若君主不知道反省,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衰败。君王敬畏上天,国家才能受到上天庇佑,达到长治久安。 「天人感应」深入影响中国朝政,国家一旦出现灾情,如地震或久旱不雨,皇帝就会发表「罪己诏」,自称无德,以避殿、减膳、罪己、求言或赦免罪犯的方式,以补过失。 汉成帝时期,有一年夏四月,黄雾充塞四方,终日不散。天气的异常使汉成帝心惊,他向大臣询问,大臣回答说,太后之弟没有功绩却被封为侯,违反汉高祖留下的规矩,所以造成「阴盛侵阳」的天象,这就是上天在示警。汉成帝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过失,造成这种异常天气,后来太后之弟不得不上书辞职。 董仲舒认为,把「天」和君主的关系定位为「父」与「子」, 君主受命于天,就是「君权神授」。 古代皇帝称天子,皇帝的圣旨都会写上「奉天承运」,即奉上天的命令前来拯救苍生。王朝更迭皆是天意,上天选择的皇帝是命中注定的,非人力可以改变。 「三纲五常」与「以德治国」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他认为君臣关系如同天地,君为天,荫庇大地,臣为地,承载天之恩惠;夫妇关系如同阴阳,夫属阳性,统领一切,妇属阴性,唯夫是从;父子关系如同春夏,父母生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 现代人对「三纲」一直有误解,其实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更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上天要求君臣夫妇父子要各自遵守道德规范,君主应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成为妻子的表率,如果为君为父不能遵守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人的五种基本品德。董仲舒主张以「五常」教化天下,就会使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百姓奉行「五常」,社会才会安定;君王修习「五常」,国家才有久安之治。 「以德治国」也来源于董仲舒,他上疏汉武帝说,作为帝王行事应顺应上天旨意,以仁德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国家,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峻法,以德治理为主,实行礼义,布施仁德。 董仲舒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确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产生中国经学传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兴建了最高学府太学。 可以呼风唤雨的董仲舒 董仲舒整理古文献上的求雨案例,运用阴阳相互牵制变化及五行的相生相克,专门写出《求雨》、《止雨》两篇文章。 他认为,大旱或雨涝,不仅是自然五行的失常,更是人道阴阳的失序,所以要求雨,必须正五行、合阴阳。求雨时要关闭阳气,释放阴气;止雨时,要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 每次董仲舒用自己的方法祈雨止涝,都非常灵验。董仲舒曾被任命为江都国相的时候,曾带领百姓祭天求雨。后来董仲舒辞官回家著书。每逢大事,朝廷就让使者到他家,询问他的意见。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西汉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后来他被历代王朝推崇,誉为「董二圣」。 董仲舒死后,得到汉武帝眷顾,每次路过董仲舒的坟墓,汉武帝都下马致敬。于是,董仲舒的坟墓被称作「下马陵」。 (参考数据: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汉书.董仲舒传》)△ (有删减)

 
分享:
 
人气:19,003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